意思解释:拼音 dǎn sàng hún jīng 注音 ㄉㄢˇ ㄙㄤˋ ㄏㄨㄣˊ ㄐ一ㄥ 解释 同“胆裂魂飞”。 出处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任你铜筋铁骨的好汉,到此也胆丧魂惊,不知断送了多少忠臣义士!” 用法 作状语;指害怕。 感情 胆丧魂惊是贬义词。 繁体 膽喪魂驚 近义 胆裂魂飞 反义 神色自若 英语 out of one's wits
意思解释:拼音 dǎn pò xīn hán 注音 ㄉㄢˇ ㄆㄛˋ ㄒ一ㄣ ㄏㄢˊ 解释 形容由于恐惧而伏帖的样子。 出处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一卷:“胆破心寒,比敌人慑服之状;风声鹤唳,惊士卒败北之魂。” 用法 作谓语、状语;指害怕。 感情 胆破心寒是贬义词。 繁体 膽破心寒 近义 胆破心惊 反义 神色自若
意思解释:拼音 dǎn liè hún fēi 注音 ㄉㄢˇ ㄌ一ㄝˋ ㄏㄨㄣˊ ㄈㄟ 解释 裂:破裂。魂:魂灵、神志。胆也破了,魂也飞了。形容极度害怕、恐慌。 出处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一回:“秦凤一闻此言,胆裂魂飞,忙忙奏知李娘娘。” 例子 且说王观察见防营军作乱,吓得个胆裂魂飞。(清 张春帆《宦海》第九回) 用法 作状语;指害怕。 感情 胆裂魂飞是贬义词。 繁体 膽裂魂飛 近义 魂飞魄散 反义 神色自若 英语 out of one's senses
意思解释:拼音 dǎn zhàn xīn hán 注音 ㄉㄢˇ ㄓㄢˋ ㄒ一ㄣ ㄏㄢˊ 解释 战:发抖。形容害怕之极。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12回:“诸将见李逵等杀了这一阵,众人都胆战心寒,不敢出战。” 例子 诸将见李逵等杀了一阵,众人都胆战心寒,不敢出战。(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回)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 感情 胆战心寒是贬义词。 繁体 膽戰心寒 近义 胆战心惊 反义 神色自若 英语 be terror-stricken
意思解释:拼音 dá rán shī sè 注音 ㄉㄚˊ ㄖㄢˊ ㄕ ㄙㄜˋ 解释 恐惧使得人变了神色。 出处 宋 苏洵《送石昌舍人北使行》:“闻千马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例子 借助汽车灯的光亮,我俩看到前边枣树林里有一群狗样的东西在转动,它们眼里闪着绿光,“有狼!”我的副手怛然失色地喊了起来。 正音 “怛”,不能读作“hén”。 用法 偏正式;作状语;指害怕而失色。 感情 怛然失色是中性词。 近义 大惊失色 反义 神色自若
意思解释:拼音 dāi ruò mù jī 注音 ㄉㄞ ㄖㄨㄛˋ ㄇㄨˋ ㄐ一 解释 愣着不动;像只木头鸡。形容人痴或因惊恐而发愣的神态。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达生》:“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例子 匪首侯殿坤,在得知这个噩耗之后,特别是知道了老妖道的落网后,当即呆若木鸡。(曲波《林海雪原》二八) 正音 “呆”,不能读作“ái”。 辨形 “呆”,不能写作“待”。 辨析 呆若木鸡和“目瞪口呆”;都是从形体上来描绘吃惊发愣的样子;但形体的部位不同;吃惊的程度也有差别。呆若木鸡形容全身都像木鸡似地呆着;程度较重;“目瞪口呆”从眼睛不动、嘴不能说等面部表情来形容发愣的样子。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谜语 最愚蠢的鸡 感情 呆若木鸡是贬义词。 繁体 獃若木鶏 近义
意思解释:拼音 jīng huāng shī cuò 注音 ㄐ一ㄥ ㄏㄨㄤ ㄕ ㄘㄨㄛˋ 解释 失措:举止失去常态;不知如何是好。形容惊恐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出处 《北齐书 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例子 遇到危险情况,应该沉着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正音 “慌”,不能读作“huáng”。 辨形 “措”,不能写作“错”。 辨析 惊慌失措和“惊惶失措”、“张皇失措”;都包含“慌张、举止失去常态”的意思。不同在于“惊慌”、“惊惶”和“张皇”的意思不同。惊慌失措和“张皇失措”都可与“从容镇静”相对;“惊慌失措”偏重又惊又慌;多用作口语;“张皇失措”仅仅强调“慌”;“惊惶失措”含有“恐惧”的意思;常用于书面语。 用法 补充式;作谓语;含贬义。 谜语 木工箱里丢鸡蛋 感情 惊慌失措是贬义词。 繁体 驚慌失措 近义 张皇失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胆战心寒 [ dǎn zhàn xīn hán ] ⒈ 犹“胆战心惊”。形容十分害怕的样子。 例 诸将见李逵等杀了这一阵,众人都胆战心寒,不敢出战。——《水浒传》 英 be terror-stricken; 引证解释 ⒈ 惊慌恐惧之极。 引 《水浒传》第一一二回:“诸将见 李逵 等杀了这一阵,众人都胆战心寒,不敢出战。” 《英烈传》第四二回:“一路之间,提起 朱亮祖 三字,便胆战心寒。” 刘白羽 《火光照红海洋》:“但它是……一处让敌人胆战心寒的阵地。” 向春 《煤城怒火》第二十章四:“刘铁 那挥枪飞刀的英雄气概,却使他一直胆战心寒。” 国语辞典 胆战心寒 [ dǎn zhàn xīn hán ] ⒈ 形容十分害怕。也作「胆颤心寒」。 引 《英烈传·第四三回》:「一路之间,提起朱亮祖三字,便胆战心寒说。」 《官话指南·卷四·官话问答》:「被巡役看见了,报他私卸货,物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胆裂魂飞 [ dǎn liè hún fēi ] ⒈ 极言恐惧之甚。 引证解释 ⒈ 极言恐惧之甚。 引 《宦海》第九回:“且説 王观察 见防营军作乱,吓得个胆裂魂飞。” 国语辞典 胆裂魂飞 [ dǎn liè hún fēi ] ⒈ 惊恐至极。 引 《七侠五义·第九回》:「左右一声喊,将三木往堂上一掼,把陈大户吓的胆裂魂飞。」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⒈ 形容由于恐惧而伏帖的样子。 国语辞典 胆破心寒 [ dǎn pò xīn hán ] ⒈ 极为惊惧而颤栗。也作「胆破心惊」。 引 《幼学琼林·卷一·武职类》:「胆破心寒,比敌人慑伏之状。」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胆丧魂惊 [ dǎn sàng hún jīng ] ⒈ 同“胆裂魂飞”。 引证解释 ⒈ 同“胆裂魂飞”。 引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任你铜筋铁骨的好汉,到此也胆丧魂惊,不知断送了多少忠臣义士!”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呆若木鸡 [ dāi ruò mù jī ] ⒈ 脸上表情呆板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呆的神态。 例 这个消息使他呆若木鸡。 英 dumb as a wooden chicken; dumb struck; 引证解释 ⒈ 《庄子·达生》谓 纪渻子 为国君驯养斗鸡,凡四十日乃成,“望之似木鸡矣”。因以“呆似木鸡”或“呆若木鸡”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楞的样子。 引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五回:“我提到案下问时,那 罗荣统 呆似木鸡,一句话也説不出来。” 曹禺 《日出》第二幕:“黄省三 (呆若木鸡,低得几乎听不见的声音):李先生 …… 李先生,我要活着。” 陈世旭 《小镇上的将军》:“人们第一眼看见将军的时候,都吃惊得呆若木鸡。” 亦作“呆如木鸡”。 鲁彦周 《廖仲恺》第六章八五:“那几个军人和财主,一个个呆如木鸡。” 国语辞典 呆若木鸡 [ dāi ruò mù
意思解释:拼音 shǒu zú wú cuò 注音 ㄕㄡˇ ㄗㄨˊ ㄨˊ ㄘㄨㄛˋ 解释 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例子 许地山《女儿心》:“听说一两日间民军便要进城,住在城里的旗人更吓得手足无措。” 正音 “足”,不能读作“zhú”。 辨形 “措”,不能写作“错”。 辨析 手足无措与“不知所措”有别:手足无措侧重于形容举动慌乱;“不知所措”侧重于形容神情紧张;没有主意。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感情 手足无措是贬义词。 繁体 手足無措 近义 手忙脚乱、惊慌失措 反义 慢条斯理、从容不迫 英语 at a loss what to do 俄语 прийти в смятение 日语 手も足もでない,周章狼狽(しゅうしょうろうばい)である 德语 weder aus noch ein wissen(fassung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惊慌失措 [ jīng huāng shī cuò ] ⒈ 害怕紧张,以至不知所措、失去常态。 例 把我吓得惊慌失措。 英 out of one's wits; 引证解释 ⒈ 同“惊惶失措”。 引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一章:“郭祥 他们乘势一阵猛打,惊慌失措的敌人已经忘了抵抗,只顾往坦克上乱爬。”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第一部九:“我们若是惊慌失措,必然要动摇军心。” 国语辞典 惊慌失措 [ jīng huāng shī cuò ] ⒈ 惊恐慌张不知如何是好。也作「惊惶失措」、「惊惶无措」。 引 《野叟曝言·第七四回》:「故太祖惊慌失措,而禅诏出诸袖中。」 近 战战兢兢 反 不慌不忙 泰然自若 处之泰然 从容不迫 悠然自得
意思解释:动词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SEO学习论坛yanshi.heimaoxuex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12233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tiangong2018
升级版镜像养站功能展示
2025年全新升级,绝非烂大街易K站那种!独家原创完美符合SEO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