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拼音 bù gān bù gà 注音 ㄅㄨˋ ㄍㄢ ㄅㄨˋ ㄍㄚˋ 解释 “不”是衬字;无实际意义;尴尬:不自然。形容事情或举动不正常、不三不四。也形容处境窘迫;办事被动;左右为难。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90回:“(薛蝌)及见了宝蟾这种鬼鬼祟祟不尴不尬的光景,也觉了几分。” 例子 外甥女少不得的是我们养着,牛姑爷也该做出一个主意来,只管不尴不尬住着,也不是事。(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 正音 “尴”,不能读作“gāi”。 辨形 “尬”,不能写作“价”。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处境窘迫,不好处置。 谜语 下雨天晒棉被 感情 不尴不尬是中性词。 繁体 不尷不尬 近义 左右为难、进退两难、骑虎难下 反义 泰然自若、左右逢源 英语 be difficult to cope with(be very embarrassing)
意思解释:拼音 hún fēi pò sàn 注音 ㄏㄨㄣˊ ㄈㄟ ㄆㄛˋ ㄙㄢˋ 解释 魂:灵魂;魄:是指所谓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指魂飞了;魄也散了。形容极度惊恐。 出处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例子 猛然间一个人从身后冒冒失失的按住,也不出声,二人唬得魂飞魄散。(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五回) 正音 “散”,不能读作“sǎn”。 辨形 “散”,不能写作“撒”。 辨析 见“魂不附体”。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补语;含贬义。 谜语 灵魂消失 感情 魂飞魄散是贬义词。 繁体 魂飛魄散 近义 失魂落魄、魂不守舍、魂不附体 反义 泰然自若、处之泰然、镇定自若 英语 almost swooning with fright 俄语 смертéльно напуганный
意思解释:拼音 jīng xīn dòng pò 注音 ㄐ一ㄥ ㄒ一ㄣ ㄉㄨㄥˋ ㄆㄛˋ 解释 原指作品文辞优美;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形容令人震惊、感动、紧张之极。 出处 南朝 梁 钟嵘《诗品》上卷:“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例子 这部战争片中,有不少惊心动魄的场面。 正音 “魄”,不能读作“pài”。 辨形 “魄”,不能写作“魂”。 辨析 惊心动魄和“触目惊心”都可形容让人非常吃惊的事。但的适用范围比“触目惊心”广;无论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对象都能运用;“触目惊心’只适用于能看得见的对象。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用于说明事物壮观。 歇后语 脑袋上放炮竹 谜语 脑袋上放炮竹 感情 惊心动魄是中性词。 繁体 驚心動魄 近义 心惊肉跳、动魄惊心 反义 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泰然自若 英语 profoundly a
意思解释:拼音 jīng huāng shī cuò 注音 ㄐ一ㄥ ㄏㄨㄤ ㄕ ㄘㄨㄛˋ 解释 失措:举止失去常态;不知如何是好。形容惊恐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出处 《北齐书 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例子 遇到危险情况,应该沉着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正音 “慌”,不能读作“huáng”。 辨形 “措”,不能写作“错”。 辨析 惊慌失措和“惊惶失措”、“张皇失措”;都包含“慌张、举止失去常态”的意思。不同在于“惊慌”、“惊惶”和“张皇”的意思不同。惊慌失措和“张皇失措”都可与“从容镇静”相对;“惊慌失措”偏重又惊又慌;多用作口语;“张皇失措”仅仅强调“慌”;“惊惶失措”含有“恐惧”的意思;常用于书面语。 用法 补充式;作谓语;含贬义。 谜语 木工箱里丢鸡蛋 感情 惊慌失措是贬义词。 繁体 驚慌失措 近义 张皇失
意思解释:拼音 máng cì zài bèi 注音 ㄇㄤˊ ㄘˋ ㄗㄞˋ ㄅㄟˋ 解释 芒刺:谷类壳上的细刺。好像有芒刺扎在背上。形容心中惶恐不安、坐卧不宁。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例子 现在被献忠这样一看,感到跼蹐不安,犹如芒刺在背。(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七章) 正音 “芒”,不能读作“wáng”。 辨形 “刺”,不能写作“剌”。 辨析 芒刺在背和“坐立不安”;都有“坐也不安;立也不是”的意思。但不安的原因有差别。芒刺在背是由于心里惊慌害怕而不安;“坐立不安”是由于心事重重;心情焦虑或烦燥而不安。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感知动词后。 谜语 负荆 感情 芒刺在背是贬义词。 近义 坐立不安、如坐针毡、六神无主 反义 若无其事、泰然自
意思解释:拼音 niào liú pì gǔn 注音 ㄋ一ㄠˋ ㄌ一ㄡˊ ㄆ一ˋ ㄍㄨㄣˇ 解释 形容惊慌狼狈之态。 出处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你要问俺名姓,若说出来,直唬得你尿流屁滚。” 例子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卷:“便发牌按临赣州,吓得那一府官吏尿流屁滚。” 用法 作状语、补语;指逃亡的样子。 感情 尿流屁滚是中性词。 繁体 尿流屁滾 近义 屁滚尿流 反义 泰然自若 英语 piss in one's pants(wet one's pants)
意思解释:拼音 rén xīn huáng huáng 注音 ㄖㄣˊ ㄒ一ㄣ ㄏㄨㄤˊ ㄏㄨㄤˊ 解释 惶惶:惊惧不安的样子。人内心恐惧不安。形容人们心中惊恐不安。 出处 宋 楼钥《攻愧集 雷雪应诏条具封事》:“乃者水旱连年,人心惶惶。” 例子 无端起来胡闹,蒌喊一阵,西跑一阵,弄得人心惶惶,不是扰乱治安是什么?(哇圣陶《丁祭》) 正音 “惶”,不能读作“huāng”。 辨形 “惶”,不能写作“慌”。 辨析 见“人人自危”。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分句;含贬义。 感情 人心惶惶是贬义词。 近义 心神不定、惊恐万状 反义 高枕无忧、泰然自若、镇定自若 英语 People are nervous. 俄语 общая паника 法语 tous les coeurs sont dans l'angoisse(affolement général)
意思解释:拼音 rú zuò zhēn zhān 注音 ㄖㄨˊ ㄗㄨㄛˋ ㄓㄣ ㄓㄢ 解释 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出处 《晋书 杜锡传》:“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着锡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 例子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3回:“吉平只是大骂,王子服等四人面面相觑,如坐针毡。” 正音 “毡”,不能读作“tǎn”。 辨形 “毡”,不能写作“毯”。 辨析 如坐针毡和“坐立不安”都形容心神不宁;但如坐针毡含有比喻色彩;比“坐立不安”更生动。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心情不安。 感情 如坐针毡是中性词。 繁体 如坐針氊 近义 手足无措、坐立不安、局促不安 反义 心安理得、从容不迫、泰然自若 英语 sit on pins and needies 俄语 сидеть,как на иголках 日语 気持(きも)ちの落(お)ちつかないさま,いても立ってもい
意思解释:拼音 sàng hún shī pò 注音 ㄙㄤˋ ㄏㄨㄣˊ ㄕ ㄆㄛˋ 解释 原义为失去了魂魄。形容极度惊慌、恐惧。 出处 鲁迅《坟 未有天才之前》:“自从新思潮来到中国以后,其实何尝有力,而一群老头子,还有少年,却已丧魂失魄的来讲国故了。” 例子 欧阳予倩《潘金莲》第五幕:“自你一气出门以后,我是和丧魂失魄一般,就活着也没有意思!” 正音 “丧”,不能读作“sāng”。 辨形 “魄”,不能写作“破”。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感情 丧魂失魄是贬义词。 繁体 喪魂失魄 近义 惊慌失措、魂不附体、丧魂落魄 反义 若无其事、泰然自若 英语 be in panic(out of one's wits) 日语 ともいう
意思解释:拼音 shén qíng huǎng hū 注音 ㄕㄣˊ ㄑ一ㄥˊ ㄏㄨㄤˇ ㄏㄨ 解释 神志不清,心神不定。 出处 《魏书·侯莫陈悦传》:“悦自杀岳后,神情恍惚,不复如常。” 例子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3回:“刘姥姥看着凤姐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心里也就悲惨起来。”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状态。 感情 神情恍惚是贬义词。 繁体 神情怳惚 近义 精神恍惚、神思恍惚 反义 泰然自若 英语 be in a trance(suffer from dizzy spells) 日语 意識(いしき)がぼっとする
意思解释:拼音 shén bù shǒu shè 注音 ㄕㄣˊ ㄅㄨˋ ㄕㄡˇ ㄕㄜˋ 解释 神:精神;心神;舍:本为房屋;这里指人的躯体。精神不守在躯体里。形容精神不集中;心神极不安定。 出处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疲乏之极,神不守舍。” 例子 你最近怎幺老是神不守舍的 正音 “舍”,不能读作“shě”。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歇后语 土地爷离了庙 谜语 仙游;哼哈二将出门去 感情 神不守舍是贬义词。 繁体 神不守捨 近义 魂飞魄散、魂不守舍、丧魂失魄 反义 专心致志、泰然自若 英语 out of one's mind 日语 気が落ちつかない 法语 être dans l'inquiétude(avoir la tête ailleurs)
意思解释:拼音 shī hún luò pò 注音 ㄕ ㄏㄨㄣˊ ㄌㄨㄛˋ ㄆㄛˋ 解释 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做子弟的,失魂落魄,不惜余生。” 例子 冰心《南归》:“杰从满怀希望与快乐中,骤然下坠。他失魂落魄似的,一天哭好几次。” 正音 “落”,不能读作“là”。 辨形 “魄”,不能写作“泊”。 辨析 失魂落魄和“魂不守舍”都可形容神情不定的样子。失魂落魄多指丧失精神;垂头丧气的样子或形容非常惊慌;而“魂不守舍”多指精神不集中。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用于人。 歇后语 三个小鬼丢了两 谜语 丢魂 感情 失魂落魄是贬义词。 近义 惊慌失措、魂不守舍 反义 泰然自若、悠然自得 英语 lose one's wits 俄语 сам не свой 日语 びっくり仰天(ぎょうてん)する,あわてふためく
意思解释:拼音 tǎn tè bù ān 注音 ㄊㄢˇ ㄊㄜˋ ㄅㄨˋ ㄢ 解释 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忐忑:心神不安定。 出处 清 吴趼人《糊涂世界》第九卷:“两道听了这话,心里忐忑不定。” 例子 母亲谨慎地窥视着一切动静,心里忐忑不安,她怕有人出卖星海。(冯德英《苦菜花》第十章) 正音 “不”,不能读作“bú”。 辨析 忐忑不安和“坐立不安”;都有“不安”的意思。但忐忑不安偏重形容心理上的不安;“坐立不安”偏重形容行动上的不安。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谜语 心上下按 感情 忐忑不安是贬义词。 近义 坐立不安、惶惶不安 反义 心安理得、悠然自得 英语 have kittens(to become very much worried or upset; in fear and trembling; be on rettles; uneasy; fidgety) 俄语 беспокойство(тревога) 日语 びくびくして落ち着かない 德语 beunruhigt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魂飞魄散 [ hún fēi pò sàn ] ⒈ 魂魄都飞散了。比喻惊恐万状,吓得六神无主。 例 吓得庞统魂飞魄散。——《三国演义》 英 frightened out of one's wits; 引证解释 ⒈ 形容惊恐万状。 引 《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满船人都吓得魂飞魄散,那个再敢挺敌。一个个跪倒船舱,连声饶命。” 《老残游记》第八回:“这几个人早已吓得魂飞魄散了。” 向春 《煤城怒火》第六章:“白润 在省城得了他远房堂叔给他的报丧信,吓得魂飞魄散,病了一场,差点跟 白吉 一块去阎王殿上报到。” ⒉ 形容受外界刺激、诱惑而精神不能集中。 引 元 高文秀 《啄木儿》套曲:“平白地将人勾引,魂飞魄散,使我战兢兢,觅尽天涯不见形。” 《金瓶梅词话》第二回:“口儿常喷出异香兰麝,樱桃初笑脸生花,人见了魂飞魄散,卖弄杀偏俏的寃家。” 陈建功
意思解释:拼音 wén fēng sàng dǎn 注音 ㄨㄣˊ ㄈㄥ ㄙㄤˋ ㄉㄢˇ 解释 听到一些风声就吓破了胆。形容极度恐惧。丧胆:吓破胆。 出处 唐 李德裕《授张仲武东面招抚回鹘使制》:“故能望影揣情,已探致虏之术;岂止闻风破胆,益坚慕义之心。” 例子 我军如下山猛虎,敌人闻风丧胆,溃不成军。 正音 “丧”,不能读作“sāng”。 辨析 闻风丧胆和“谈虎色变”都有提及就令人害怕的意思。令人闻风丧胆的一般是强大的敌人和有关风声;消息;仅表示害怕;而“谈虎色变”是自己感到害怕的事物;偏重在紧张。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含贬义。 感情 闻风丧胆是贬义词。 繁体 聞風喪膽 近义 心惊胆战、丧魂落魄 反义 不动声色、泰然自若 英语 become terror-stricken of the news(become panicstricken at the news) 俄语 одно только имя наводит ужáс 日语 うわさを聞(き
意思解释:拼音 xīn jīng dǎn zhàn 注音 ㄒ一ㄣ ㄐ一ㄥ ㄉㄢˇ ㄓㄢˋ 解释 形容内心极度惊惧恐慌。战:发抖。 出处 元 无名氏《萨真人夜断碧桃花》第三折:“一个个气昂昂性儿不善,他每都叫吼捋袖揎拳,走的我腿又酸又软,不由我不心惊胆战。” 例子 向下望去,深不见底,真是万丈深渊,叫人见了心惊胆战。 正音 “战”,不能读作“zàn”。 辨形 “惊”,不能写作“京”。 辨析 心惊胆战和“提心吊担”都可以形容担心、害怕。但心惊胆战偏重在形容害怕;“提心吊胆”偏重在担心;有时偏重在害怕;当它偏重在害怕时;跟“心惊胆战”相通。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极度惊惧恐慌。 歇后语 大雪天过独木桥 谜语 大雪天过独木桥 感情 心惊胆战是中性词。 繁体 心驚膽戰 近义 提心吊胆 反义 泰然自若、坦然自若 英语 be deeply alarmed 俄语 при
意思解释:拼音 xīn yǒu yú jì 注音 ㄒ一ㄣ 一ㄡˇ ㄩˊ ㄐ一ˋ 解释 指可怕的事情虽已过去;心里还感到害怕。悸:因为害怕而心跳。 出处 柳洲《风雨桃花洲》:“谈到三年前倒圩的情景,赵老大心有余悸地说:‘那次桃花洲的人淹死了一半,庄稼全毁了。’” 例子 如果他第一次在路上遇到的只是井绳,他就不会心有余悸了。(孙犁《奋勇地前进、战斗—在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 辨形 “悸”,不能写作“忌”。 辨析 见“心惊肉跳”。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谜语 惊弓之鸟 感情 心有余悸是贬义词。 繁体 心有餘悸 近义 谈虎色变、惊弓之鸟 反义 泰然自若、神色不惊 英语 shudder at the thought of 俄语 не полностью оправиться от испуга 日语 恐怖(きょうふ)が去(さ)らずびくびくしている 德语 die Angst wirkt noch nach(der Schrecken s
意思解释:拼音 xīn jīng ròu tiào 注音 ㄒ一ㄣ ㄐ一ㄥ ㄖㄡˋ ㄊ一ㄠˋ 解释 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形容心神不安;极其恐惧。跳:发抖。 出处 元 无名氏《争报恩》:“不知怎么,这一会儿心惊肉战,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 例子 在那个闷热的夜晚,发生了那种淑娴现在想起还心惊肉跳的事情,使她的精神受到极大的创伤。(冯德英《迎春花》第十五章) 辨形 “惊”,不能写作“京”。 辨析 心惊肉跳和“心有余悸”;都有“心里恐惧”的意思。但心惊肉跳泛指十分恐惧或预感灾祸临头的恐惧心情;“心有余悸”专指事后还感到恐惧。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形容人极度惊惧恐慌。 歇后语 一锥子扎在身上 谜语 抽搐 感情 心惊肉跳是中性词。 繁体 心驚肉跳 近义 魂飞魄散、心胆俱裂 反义 神色不惊、镇定自若 英语 feel nervous and c
意思解释:拼音 zì xiāng jīng rǎo 注音 ㄗˋ ㄒ一ㄤ ㄐ一ㄥ ㄖㄠˇ 解释 自己人互相惊动扰乱,造成不安。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繁体 自相驚憂 近义 惊慌失措、惊魂未定 反义 满不在乎、泰然自若、泰然处之
意思解释:拼音 jīng huāng wú cuò 注音 ㄐ一ㄥ ㄏㄨㄤ ㄨˊ ㄘㄨㄛˋ 解释 同“惊惶失措”。 出处 明·郭勋《英烈传》第29回:“更深夜静,不提防汉兵直抵矶下,鼓噪而前,惊慌无措。” 例子 金玉舟《赵匡胤》第13章:“刘承佑吓得惊慌无措,急忙召苏逢吉共议应对之策。” 用法 作谓语、状语;指不知所措。 感情 惊慌无措是贬义词。 繁体 驚慌無措 近义 惊慌失措 反义 泰然自若
意思解释:拼音 sàng hún luò pò 注音 ㄙㄤˋ ㄏㄨㄣˊ ㄌㄨㄛˋ ㄆㄛˋ 解释 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 出处 管桦《惩罚》:“鬼子山本踉跄了一下,岔开两腿,丧魂落魄地瞥了一眼从死尸堆里露出半个脸的川岛。” 例子 王朔《过把瘾就死》:“她在街上简直是丧魂落魄,拼命想跑回有人站岗的院内。”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感情 丧魂落魄是贬义词。 繁体 喪魂落魄 近义 惊慌失措、魂不附体、丧魂失魄 反义 若无其事、泰然自若 英语 be terror-stricken(be frightened out of one's life; be scared of one's wits; in panic; be battered out of one's senses) 俄语 до смерти перепугáться 日语 あまり恐しさに胆をつぶす 德语 den Kopf verlieren
意思解释:拼音 shén bù shōu shě 注音 ㄕㄣˊ ㄅㄨˋ ㄕㄡ ㄕㄜˇ 解释 见“神不守舍”。 出处 清·沈复《浮生六记》第三卷:“余曰:‘此神不收舍,服以补剂,静心调养,自能安痊。’”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心神不安。 感情 神不收舍是中性词。 繁体 神不収捨 近义 神不守舍、神不附体 反义 泰然自若 英语 in an absent way
意思解释:拼音 shén bù fù tǐ 注音 ㄕㄣˊ ㄅㄨˋ ㄈㄨˋ ㄊ一ˇ 解释 形容心神不定。 出处 元·白朴《东墙记》第一折:“早是身体不快,又遇着这等人物,教我神不附体,何时是可也。”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惊慌等。 感情 神不附体是中性词。 繁体 神不坿軆 近义 神不守舍 反义 泰然自若 英语 Your wits are a woolgathering.
意思解释:拼音 shī hún sàng pò 注音 ㄕ ㄏㄨㄣˊ ㄙㄤˋ ㄆㄛˋ 解释 ①形容心烦意乱,精神恍惚。②形容极度惊恐不安。 出处 元 刘唐卿《降桑》第二折:“您孩儿为母不安,这些时衣不解带,寝食俱发,忧凄不止,行坐之间,犹如失魂丧魄。” 例子 经过十几分钟猛烈无情的战斗,早已失魂丧魄的残敌,丢枪弃刀,一个个跪倒在地,举手投降。《人民文学》1977年第10期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惊恐。 感情 失魂丧魄是中性词。 繁体 失魂喪魄 近义 丧魂落魄、失神丧魄 反义 泰然自若 英语 lose one's soul 俄语 душа ушла в пятки
意思解释:拼音 yuàn qì chōng tiān 注音 ㄩㄢˋ ㄑ一ˋ ㄔㄨㄥ ㄊ一ㄢ 解释 怨恨之气冲到天空。形容怨愤情绪极大。 出处 明 无名氏《精忠记 应真》:“今下方黑气冲天,我佛慧眼一观,乃是临安秦桧屈陷忠臣岳飞父子,幽魂不散,怨气冲天。” 例子 他怨气冲天地说:“这件事根本与我没关系!”。 正音 “冲”,不能读作“chōng”。 辨形 “怨”,不能写作“冤”。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形容人的情绪。 感情 怨气冲天是中性词。 繁体 怨氣衝天 近义 怒发冲冠 反义 心平气和、泰然自若
意思解释:拼音 zì xiāng jīng rǎo 注音 ㄗˋ ㄒ一ㄤ ㄐ一ㄥ ㄖㄠˇ 解释 自己人互相惊吓不安。 出处 《左传·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 例子 空袭警报响时,一定要镇静沉着,听从指挥,切勿自相惊扰。 正音 “相”,不能读作“xiàng”。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 谜语 自己吓自己 感情 自相惊扰是贬义词。 繁体 自相驚擾 近义 惊慌失措、惊魂未定 反义 满不在乎、泰然自若、泰然处之 英语 alarm one's own group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惊慌失措 [ jīng huāng shī cuò ] ⒈ 害怕紧张,以至不知所措、失去常态。 例 把我吓得惊慌失措。 英 out of one's wits; 引证解释 ⒈ 同“惊惶失措”。 引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一章:“郭祥 他们乘势一阵猛打,惊慌失措的敌人已经忘了抵抗,只顾往坦克上乱爬。”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第一部九:“我们若是惊慌失措,必然要动摇军心。” 国语辞典 惊慌失措 [ jīng huāng shī cuò ] ⒈ 惊恐慌张不知如何是好。也作「惊惶失措」、「惊惶无措」。 引 《野叟曝言·第七四回》:「故太祖惊慌失措,而禅诏出诸袖中。」 近 战战兢兢 反 不慌不忙 泰然自若 处之泰然 从容不迫 悠然自得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惊慌无措 [ jīng huāng wú cuò ] ⒈ 同“惊惶失措”。 引证解释 ⒈ 同“惊惶失措”。 引 清 蒲松龄 《翻魇殃》第十二回:“这謡言传的凶……一家人惊慌无措。”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惊心动魄 [ jīng xīn dòng pò ] ⒈ 谓扣人心弦,激动人心。谓令人十分惊惶恐惧。亦作:惊心吊魄。 引证解释 ⒈ 谓扣人心弦,激动人心。 引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上:“陆机 所拟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杜少陵诗》:“此皆古人久已説过,一入 少陵 手,便觉惊心动魄,似从古未经人道者。” 徐迟 《入峡记》:“如果跨越 长江 筑起几座长虹似的桥梁来,已经使人感到惊心动魄了。” ⒉ 谓令人十分惊惶恐惧。 引 《老残游记》第十六回:“只听跑上几个人去,把拶子往地下一摔,霍绰的一声,惊心动魄。”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江河赤水》:“江河水赤,名曰泣血道路。见 晋 张华 《博物志》。四字觉惊心动魄。” 鲁迅 《华盖集续编·“死地”》:“但各种评论中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芒刺在背 [ máng cì zài bèi ] ⒈ 像芒和刺扎在背上,形容坐立不安。 英 be in most uncomfortable position like having spikes in the back; feel nervous and uneasy; 引证解释 ⒈ 形容极度不安。 引 《汉书·霍光传》:“宣帝 始立,謁见高庙,大将军 光 从驂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新唐书·崔日用传》:“吾平生所事……每一反思,若芒刺在背。” 亦作“芒刺在躬”。 前蜀 杜光庭 《杨鼎校书本命醮词》:“常怀再造之恩,未答自天之泽,兢忧度日,芒刺在躬。” 亦省作“芒背”。 宋 苏轼 《与温公书》:“某以愚暗获罪,咎自己招,无足言者;但波及左右,为恨殊深。虽高风伟度,非此细故所能尘垢;然某思之,不啻芒背尔。” 国语辞典 芒刺在背 [ máng cì zài bèi ] ⒈ 比喻因畏忌而极度不安。也作「背生芒刺」、「背若芒刺」。 引 《汉书·卷六
意思解释:尿 字组词 流 字组词 屁 字组词 滚 字组词
意思解释:动词 ABCC式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失 字组词 魂 字组词 丧 字组词 魄 字组词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神 字组词 情 字组词 恍 字组词 惚 字组词
意思解释:神 字组词 不 字组词 附 字组词 体 字组词
意思解释:心惊胆战 六神无主 丧魂失魄
意思解释:丧 字组词 魂 字组词 落 字组词 魄 字组词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丧魂失魄 [ sàng hún shī pò ] ⒈ 失魂落魄。形容惊恐之极或心神不定的样子。 引证解释 ⒈ 失魂落魄。形容惊恐之极或心神不定的样子。 引 鲁迅 《坟·未有天才之前》:“自从新思潮来到 中国 以后,其实何尝有力,而一群老头子,还有少年,却已丧魂失魄的来讲国故了。” 欧阳予倩 《潘金莲》第五幕:“自你一气出门以后,我是和丧魂失魄一般,就活着也没有意思!”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牢骚满腹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不尴不尬 [ bù gān bù gà ] ⒈ 左右为难,不知如何处理才合适。 英 be difficult to cope with; be very embarrassing; 引证解释 ⒈ 犹言不明不白。 ⒉ 指人行为不正。 引 《红楼梦》第九十回:“﹝ 薛蝌 ﹞及见了 宝蟾 这种鬼鬼祟祟不尷不尬的光景,也觉了几分。” ⒊ 指处境困难。 引 《儒林外史》第二二回:“牛姑爷 也该自己做出一个主意来,只管不尷不尬住着,也不是事。” ⒋ 指神色、态度不自然。 引 茅盾 《子夜》八:“他恍惚看见约好了的那人儿摆出一种又失望又怀疑的不尴不尬的脸色。” 国语辞典 不尴不尬 [ bù gān bù gà ] ⒈ 左右为难的意思。 引 《醒世恒言·卷三四·一文钱小隙造奇冤》:「如今又弄得不尴不尬,心下烦恼,连生意也不去做。」 《儒林外史·第二二回》:「外甥女少不的是我们养著,牛姑爷也该自己做出一个主意来。只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SEO学习论坛yanshi.heimaoxuex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12233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tiangong2018
升级版镜像养站功能展示
2025年全新升级,绝非烂大街易K站那种!独家原创完美符合SEO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