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O学习论坛 > 古诗词 > 《寒塘》全诗原文

寒塘

寒塘朗读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赵嘏 , 字承佑, 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 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 会昌四年进士及第, 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诗二百多首, 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寒塘》赵嘏 古诗翻译及注释

翻译
韵译
清晨起来到水边去梳洗,因在《寒塘》赵嘏 古诗得见一派凉秋。
思乡之情正值无比烦乱,又见一只孤雁飞过南楼。
散译
早晨起来临水梳弄头发,望着《寒塘》赵嘏 古诗水面,知是秋天到来的气候。
思乡的心绪无限地浓厚,一只大雁飞入南楼。

注释
⑴《寒塘》赵嘏 古诗:秋天的池塘。
⑵晓发(fà):早起弄发。
⑶坐:因。
⑷乡心:思乡之心。
⑸度:一解为“飞越”,一解为“飞入”。

《寒塘》赵嘏 古诗鉴赏

前二句谓早起临水梳发,因此(“坐”)在塘边看到寒秋景色。但如此道来,便无深意。这里两句句法倒装,则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点明时序,深秋是容易触动离情的季节,与后文“乡心”关合;二是暗示羁旅困顿,到塘边梳洗,以水为镜;三是由句式倒装形成“梳发见秋”意,令人联想到“羞将白发照渌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的名句,这就暗含非但岁华将暮,而人生也进入迟暮。十字三层,言浅意深。

上言秋暮人老境困,三句更加一层,点出身在客中。而“乡心”字面又由次句“见秋”引出,故自然而不见有意加“码”。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一触即发,化作无边乡愁。“无限”二字,颇有分量,决非浮泛之辞。乡愁已自如许,然而末句还要更加一“码”:“一雁度南楼”。初看是写景,意关“见秋”,言外其实有“雁归人未归”意。写人在难堪时又添新的刺激,是绝句常用的加倍手法。韦应物《闻雁》云:“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就相当于此诗末二句的意境。“归思后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唐诗别裁》)“一雁”的“一”字,极可人意,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如写“群雁”便乏味了。前三句多用齿舌声:“晓”、“梳”、“水”、“见秋”、“乡心”、“限”,读来和谐且有切切自语之感,有助表现凄迷心情,末句则不复用之,更觉调响惊心。此诗末句脍炙人口,宋词“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陈允平《塞垣春》),即从此句化出。

此诗兼层深与浑成,主要还是作者生活感受深切,又工吟咏,“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笋未生而苞节已具,非寸寸为之也。若先措意,便刻画愈深,愈堕恶境矣。”(毛先舒)此理又不可不知。

《寒塘》赵嘏 古诗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据诗意知作于某个秋日早晨。而关于此诗的真正作者,文学界历来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所作,不过,学术界一般将其认定为赵嘏(gǔ)的作品。

《寒塘》的诗词大意

懂头发梳到水,坐见秋寒塘。
乡心正无限,一只大雁度南楼。
* 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AI),仅供参考

《寒塘》的网友点评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诗词主题

同僚 仕途 碑记 小品文 新婚 借古讽今 情歌 客人 雨后 写狼 品质 古诗十九首 梅花 写山 山色 托物抒怀 憧憬 友好 湖山 国家 小令 规劝 艰苦 汤圆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SEO学习论坛yanshi.heimaoxuex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12233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tiangong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