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成仁取义 [ chéng rén qǔ yì ] ⒈ 为正义事业而牺牲。 引证解释 ⒈ 为正义事业而牺牲。 引 《宋史·文天祥传》:“天祥 临刑殊从容……其衣带中有赞曰:‘ 孔 曰成仁, 孟 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媿。’”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虽先后不同,其成仁取义则一也。”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一:“兴祖 以一官一邑,成仁取义,得力於义方之训深矣。” 国语辞典 成仁取义 [ chéng rén qǔ yì ] ⒈ 为正义而牺牲。 引 《群音类选·官腔类·卷八·玉玦记·自经反魂》:「念修知荣枯皆已定,要成仁取义,鸿毛视死何轻。」 近 舍身取义 舍身殉难 反 祸国殃民 降志辱身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过门不入 [ guò mén bú rù ] ⒈ 经过家门前不进入家中,形容尽心尽职,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英 pass one's own door without entering—to act beyond the call of duty; 引证解释 ⒈ 经过家门而不回家。形容忠于职守,公而忘私。 引 《孟子·离娄下》:“禹 稷 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汉 赵晔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传》:“禹 伤父功不成,循 江 泝 河,尽 济 甄 淮,乃劳身焦思以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躡。” 明 李贽 《虚实说》:“彼其未尝一日不与人为善也,是以人皆谓之 舜 也,然不知其能舍己从人否也。未尝一日不拜昌言也,是以人皆谓之 禹 也,然不知其能过门不入,呱呱弗子否也。” 清 李渔 《奈何天·计左》:“古人为国忘家,曾有过门不入之事。” 国语辞典 过门不入 [ guò mén bù rù ] ⒈ 大禹治水时三次经过家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国而忘家 [ guó ér wàng jiā ] ⒈ 谓为国事而忘其家。 引证解释 ⒈ 谓为国事而忘其家。 引 汉 贾谊 《陈政事疏》:“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儒林外史》第六回:“但自古道:‘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我们科场是朝廷大典,你我为朝廷办事,就是不顾私亲,也还觉得於心无愧。” 郭沫若 《水平线下·第一日》:“象他这样不折不扣的国尔忘家、公尔忘私的人,泱泱的 中国 中,究竟能有几个?”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光明正大 [ guāng míng zhèng dà ] ⒈ 襟怀坦白,言行正派,大公无私。 例 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最后一次讲演》 英 fair; 引证解释 ⒈ 谓言论明确而不偏颇。后指胸怀坦白,不搞阴谋。 引 《朱子语类》卷七三:“圣人所説底话,光明正大。” 明 李贽 《答友人书》:“使其復见光明正大之夫,言行相顾之士,怒又不知向何处去,喜又不知从何处来矣。” 曹禺 《雷雨》第四幕:“这件事我以为光明正大,我可以跟任何人谈。” 国语辞典 光明正大 [ guāng míng zhèng dà ] ⒈ 胸怀坦白,言行正派。也作「正大光明。」 引 《朱子语类·卷七三·易·鼎》:「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须是先理会个光明正大底纲领条目。」 《西游记·第三七回》:「我本是个光明正大之僧,奉东土大唐旨意,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大公无私 [ dà gōng wú sī ] ⒈ 不为个人谋私利。 例 可谓大公无私也。——清·龚自珍《论私》 英 selfless; ⒉ 秉公办事,不偏袒某一方。 英 fair-minded; impartical; 引证解释 ⒈ 公平正直,不徇私情。 引 清 龚自珍 《论私》:“朝大夫有受朋友之请謁,翌晨,訐其友於朝,获直声者。矜其同官曰:某甲可谓大公无私也已。” 洪深 《五奎桥》第一幕:“法律是大公无私的!嘿!呣!什么叫大公无私的呢?就是,犯了哪一种罪,一定有哪一种惩罚;一点没有通融,一点没有客气的。” ⒉ 现多指完全为人民群众利益着想,毫无私心。 引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二十:“赵玉林 同志是咱 元茂屯 的好头行人,咱们要学习他大公无私、勇敢牺牲的精神。” 国语辞典 大公无私 [ dà gōng wú sī ] ⒈ 秉公处理,毫无偏私。也作「至公无私」。 引 《二十年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⒈ 至:最;正:公正。完全秉公办理,毫不偏心。 国语辞典 大公至正 [ dà gōng zhì zhèng ] ⒈ 绝对公正,毫无偏私。 例 如:「开封府明镜高悬,包拯不愧为大公至正的青天大老爷。」 近 大公无私 光明正大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公正无私 [ gōng zhèng wú sī ] ⒈ 公平正直而无偏私。 引证解释 ⒈ 公平正直而无偏私。 引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 澹臺灭明 ﹞其才不充 孔子 之望。然其为人公正无私。” 《荀子·赋》:“公正无私,反见纵横。” 汉 班固 《白虎通·爵》:“公者,通公正无私之意也。” 亦作“公平无私”。 《战国策·秦策一》:“商君 治 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韩诗外传》卷七:“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公而忘私 [ gōng ér wàng sī ] ⒈ 一心为公,忘了个人利益。 例 年轻一代必须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公而忘私的崇高品质。 英 be so devoted to public interests as to forget one’s own interests; 国语辞典 公而忘私 [ gōng ér wàng sī ] ⒈ 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人利益。也作「公耳忘私」、「公尔忘私」。 引 《儒林外史·第六回》:「自古道:『公而忘私,国而忘家。』」 近 大公无私 杀身成仁 舍身求法 舍生取义 为国捐躯 反 自私自利 损人利已 英语 for the common good and forgetting personal interests (idiom); to behave altruistically, selfless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公耳忘私 [ gōng ěr wàng sī ] ⒈ 见“公尔忘私”。 引证解释 ⒈ 见“公尔忘私”。 国语辞典 公耳忘私 [ gōng ěr wàng sī ] ⒈ 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人利益。也作「公而忘私」、「公尔忘私」。 引 《汉书·卷四八·贾谊传》:「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近 大公无私 舍己为人 反 自私自利 损人利己
意思解释:拼音 chéng rén qǔ yì 注音 ㄔㄥˊ ㄖㄣˊ ㄑㄨˇ 一ˋ 解释 仁:仁爱;义:道义;正义。指为了崇高的事业而就义。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例子 大丈夫既然以身许国,七尺微躯不敢私有。成仁取义之理,略知一二。(姚雪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三章) 辨形 “仁”,不能写作“人”。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书面语。 谜语 个个放心 感情 成仁取义是褒义词。 繁体 成仁取義 近义 舍生取义、舍身成仁 反义 苟且偷生 英语 die for a just cause
意思解释:拼音 dà gōng wú sī 注音 ㄉㄚˋ ㄍㄨㄥ ㄨˊ ㄙ 解释 一心为公;没有私心。也指处理事情公平正确;不偏袒任何一方。 出处 清 龚自珍《论私》:“矜其同官曰:某甲可谓大公无私也已。” 例子 要把你的志向拿定,而且要抱着一个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心怀。(郭沫若《屈原》第一幕) 辨析 (一)大公无私和“铁面无私”;都含有“没有私心”的意思;不同在于:①“铁面无私”一般用在处理问题等方面;大公无私可用来表示“一心为公;没有私心”的意思;②同样用于处理问题的场合;大公无私侧重在“公正”;指一点也不偏私;“铁面无私”侧重在“铁面”;指不畏权势;不讲情面。(二)大公无私和“舍己为公”;都有“为大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意思。但大公无私侧重在“不为个人谋利益’;“舍己为公”侧重在“为公众利益而
意思解释:拼音 guó ér wàng jiā 注音 ㄍㄨㄛˊ ㄦˊ ㄨㄤˋ ㄐ一ㄚ 解释 谓为国事而忘其家。 出处 《儒林外史》第六回:“但自古道:‘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我们科场是朝廷大典,你我为朝廷办事,就是不顾私亲,也还觉得于心无愧。” 例子 马识途《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他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充分发挥了人定胜天的无比威力,打了一个大胜仗。”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爱国。 感情 国而忘家是中性词。 繁体 國而忘家 近义 国尔忘家、国耳忘家
意思解释:拼音 guò mén bù rù 注音 ㄍㄨㄛˋ ㄇㄣˊ ㄅㄨˋ ㄖㄨˋ 解释 经过家门而不回家。形容忠于职守,公而忘私。 出处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例子 岂有相离咫尺,竟过门不入?清·李汝珍《镜花缘》第42回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大公无私。 谜语 大禹返乡治水 感情 过门不入是中性词。 繁体 過門不入 近义 公而忘私 反义 假公济私 英语 pass one's own door without entering--to act beyond the call of duty
意思解释:拼音 gōng ěr wàng sī 注音 ㄍㄨㄥ ㄦˇ ㄨㄤˋ ㄙ 解释 一心为公而忘却私事。 出处 明·李贽《晃错》:“[晃错]公尔忘私,而其父又唯知日夜伤晃氏之不安矣。” 例子 若说是为了国法,所以公尔忘私,然而姓朱的却又明明为着升官发财,才出首的:所以有点看不起这个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一心为公。 感情 公尔忘私是中性词。 繁体 公爾忘私 近义 公而忘私、公耳忘私 反义 损公肥私 英语 forget selfishness in the interest of the public
意思解释:拼音 gōng zhèng wú sī 注音 ㄍㄨㄥ ㄓㄥˋ ㄨˊ ㄙ 解释 公道正直;没有私心。 出处 荀况《荀子 赋》:“公正无私,反见从横。” 例子 郭沫若《论曹植》:“关于用人行政之道,在周秦之际的思想倒已经有很周密的一套想法,便是公正无私,不避亲怨,综核名实,信赏必罚。 正音 “私”,不能读作“shī”。 辨形 “公”,不能写作“功”。 用法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感情 公正无私是褒义词。 繁体 公正無私 近义 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公事公办 反义 贪赃枉法、假公济私 英语 be just and selfless
意思解释:拼音 gōng ér wàng sī 注音 ㄍㄨㄥ ㄦˊ ㄨㄤˋ ㄙ 解释 为了公事而不考虑自己的私利。 出处 汉 贾谊《治安策》:“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例子 这两位同学的破釜沉舟,公而忘私的勇气,是使我私心佩服的,(郭沫若《革命春秋 创造十年续篇》) 正音 “而”,不能读作“ěr”。 辨形 “公”,不能写作“功”。 用法 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 感情 公而忘私是褒义词。 近义 公而忘私 反义 损公肥私、私而忘公 英语 be so devoted to public interests as to forget one's own interests 俄语 забóтиться об óбщем,забывáя личное 法语 s'oublier soi-même dans l'intérêt du bien commun
意思解释:拼音 guāng míng zhèng dà 注音 ㄍㄨㄤ ㄇ一ㄥˊ ㄓㄥˋ ㄉㄚˋ 解释 心地光明;言行正派。正大:公正无私。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 易九》第73卷:“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 例子 大仙是光明正大之人,就以他的诳语作真。(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回) 正音 “大”,不能读作“dá”。 辨析 “光明磊落”和“光明正大”都含有“心地光明”的意思;都能用于人及其言行;有时可通用。但“光明磊落”偏重在人的精神品质;指胸怀坦白;“光明正大”偏重指人的行为正当、正派。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谜语 中秋月;十五的月亮 感情 光明正大是褒义词。 近义 光明磊落 反义 鬼鬼祟祟 英语 just and honorable 俄语 чéстный и прямóй 日语 虥明正大(こうめいせいだい) 德语 offen und ehrlich
意思解释:拼音 kè jǐ fèng gōng 注音 ㄎㄜˋ ㄐ一ˇ ㄈㄥˋ ㄍㄨㄥ 解释 克己:克制自己的私欲;奉公:以公事为重。指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公。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 例子 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正音 “克”,不能读作“kē”。 辨形 “己”,不能写作“已”、“巳”;“公”,不能写作“工”。 辨析 克己奉公和“奉公守法”、“大公无私”;都含有“以公事为重”的意思。但克己奉公偏重在“克己”;“奉公守法”偏重在“守法”;“大公无私”偏重在“无私”。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谜语 最大公无私的人 感情 克己奉公是褒义词。 繁体 剋己奉公 近义 奉公守法、公
意思解释:拼音 shě shēn qiú fǎ 注音 ㄕㄜˇ ㄕㄣ ㄑ一ㄡˊ ㄈㄚˇ 解释 舍身:舍弃身体;求法:寻求佛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出处 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例子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且介亭杂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 用法 作定语;指追求真理。 感情 舍身求法是中性词。 繁体 捨身裘灋
意思解释:拼音 shě jǐ wèi rén 注音 ㄕㄜˇ ㄐ一ˇ ㄨㄟˋ ㄖㄣˊ 解释 舍弃自己的利益而去帮助别人。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吾与点也。”朱熹集注:“初无舍己为人意,而其胸次悠然。” 例子 (1)共产党员要有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精神。 (2)我们应当学习刘英俊同志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精神。 正音 “舍”,不能读作“shè”;“为”,不能读作“wéi”。 辨形 “己”,不能写作“已”。 辨析 舍己为人和“舍己救人”都有“不顾自己帮助别人”的意思。但舍己为人不仅指牺牲个人的利益或生命;还可以用于为人谋幸福、解决困难等方面;语义较广;“舍己救人”仅指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救别人;语义较窄。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谜语 俄;让房 感情 舍己为人是褒义词。 繁体 捨己為人 近义 助人为乐、舍己救人 反义 损人利己、假公
意思解释:拼音 shě shēng qǔ yì 注音 ㄕㄜˇ ㄕㄥ ㄑㄨˇ 一ˋ 解释 为了正义而牺牲生命。舍生:舍弃生命。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例子 舍生取义兮捐微躯,谁云女妇兮夫弗如?(明 李昌祺《剪灯余话 鸾鸾传》) 正音 “舍”,不能读作“shè”。 辨形 “生”,不能写作“身”。 辨析 舍生取义与“杀身成仁”有别:舍生取义侧重于形容为正义而死;“杀身成仁”侧重于形容为忠诚而死。 用法 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褒义。 感情 舍生取义是褒义词。 繁体 捨生取義 近义 舍身求法、以身报国 反义 贪生怕死、苟且偷生 英语 prefer honour to life 俄语 жертвовать жизнью во имя благородных идеалов 日语 命をなげ捨てて正義のために尽くす
意思解释:拼音 shā shēn chéng rén 注音 ㄕㄚ ㄕㄣ ㄔㄥˊ ㄖㄣˊ 解释 身:自己;杀身:舍生;成:成全;成就;仁:仁德;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原指牺牲生命;成全仁德。后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例子 若得着死难者的热情的全部,便可以追他们的2025镜像站群,杀身成仁了。(闻一多《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 正音 “仁”,不能读作“yín”。 辨形 “仁”,不能写作“人”。 辨析 杀身成仁和“视死如归”;都含有“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自己的生命”的意思。但杀身成仁含有“成全仁德”的主义;“视死如归”没有。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谜语 桃子破肚 感情 杀身成仁是褒义词。 繁体 殺身成仁 近义 舍生取义、视死如归 反义 贪生怕死、苟且偷生 英语
意思解释:拼音 tiě miàn wú sī 注音 ㄊ一ㄝˇ ㄇ一ㄢˋ ㄨˊ ㄙ 解释 形容公正严明;不讲情面。铁面:比喻刚直无私。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我想必得你去作个‘监社御史’,铁面无私才好。” 例子 咱队的会计可算得上铁面无私,不合乎制度的事凭谁来也休想得到通融。 正音 “私”,不能读作“shī”。 辨析 铁面无私与“大公无私”区别在于:铁面无私指不怕权势;不讲情面;毫无私心地坚持真理和正义;“大公无私”指公正;不偏袒于任何一方。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歇后语 开封府的包公 谜语 包公断案 感情 铁面无私是褒义词。 繁体 鐵靣無私 近义 大公无私、明镜高悬 反义 结党营私 英语 disinterested 俄语 не взирáя на лица(беспощáдный) 日语 虥正(こうせい)で情実(じょうじつ)にとらわれない 德语 eis
意思解释:拼音 wèi guó juān qū 注音 ㄨㄟˋ ㄍㄨㄛˊ ㄐㄨㄢ ㄑㄨ 解释 捐:献;躯:身体,指生命。为国家牺牲生命。 出处 清 钱采《说岳全传》第39回:“为国捐躯赴战场,丹心可并日争光。” 例子 郁达夫《马六甲游记》:“可是这中间的杀伐流血,以及无名英雄的为国捐躯,为公殉义的伟烈丰功,又有谁能够仔细说得尽哩!”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感情 为国捐躯是褒义词。 繁体 為國捐軀 近义 为国献身 英语 the great sacrifice(die for one's country) 俄语 отдать жизнь за родину 日语 祖国(そこく)のために命をささげる 德语 das Leben für das Vaterland hingeben
意思解释:拼音 gōng ér wàng sī,guó ér wàng jiā 注音 ㄍㄨㄥ ㄦˊ ㄨㄤˋ ㄙ,ㄍㄨㄛˊ ㄦˊ ㄨㄤˋ ㄐ一ㄚ 解释 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但自古道:‘公而忘私,国而忘家。’” 例子 徐特立《我的一家》序:“这是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典型之一。” 用法 作谓语、定语;可分开使用。 感情 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是中性词。 近义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意思解释:拼音 háo bù lì jǐ,zhuān mén lì rén 注音 ㄏㄠˊ ㄅㄨˋ ㄌ一ˋ ㄐ一ˇ,ㄓㄨㄢ ㄇㄣˊ ㄌ一ˋ ㄖㄣˊ 解释 丝毫不为个人利益着想,一心一意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 出处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忱。” 例子 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正音 “己”,不能读作“yǐ”。 辨形 “己”,不能写作“已”。 用法 复句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谜语 笔端见公心 感情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褒义词。 繁体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近义 大公无私、公而忘私 反义 自私自利 英语 doing everything for others' benefit and nothing for one's own
意思解释:拼音 gōng ěr wàng sī 注音 ㄍㄨㄥ ㄦˇ ㄨㄤˋ ㄙ 解释 见“公尔忘私”。 出处 汉·贾谊《治安策》:“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上之化也。”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一心为公。 感情 公耳忘私是中性词。 近义 公而忘私、公尔忘私 英语 Public business comes before private affairs.
意思解释:拼音 shě shēn qǔ yì 注音 ㄕㄜˇ ㄕㄣ ㄑㄨˇ 一ˋ 解释 舍:舍弃;身:生命;取:求取;义;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处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例子 我们为了革命事业要舍身取义 用法 作主语、谓语、定语;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感情 舍身取义是中性词。 繁体 捨身取義 近义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反义 贪生怕死 英语 give up one's life for righteousness(prefer honour to life)
意思解释:拼音 dà gōng zhì zhèng 注音 ㄉㄚˋ ㄍㄨㄥ ㄓˋ ㄓㄥˋ 解释 至:最;正:公正。完全秉公办理,毫不偏心。 出处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来惩办林、邓,表示自己的‘大公至正’。”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感情 大公至正是褒义词。 近义 大公无私、大中至正 反义 自私自利 英语 perfectly impartial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⒈ 丝毫不为个人利益着想,一心一意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克己奉公 [ kè jǐ fèng gōng ] ⒈ 克服私心,严于律己,以公事为重。 英 serve the public without thought of advantage to oneself; repress the private for the public; 引证解释 ⒈ 约束自己,以公事为重。 引 《后汉书·祭遵传》:“遵 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輒尽与士卒,家无私财,身衣韦絝,布被,夫人裳不加缘。”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 同“克己奉公”。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公。 《北史·尧暄传》:“暄 前后从征及出使检案三十许度,皆有剋己奉公之称。” 国语辞典 克己奉公 [ kè jǐ fèng gōng ] ⒈ 严格约束自己,以公事为重。 引 《后汉书·卷二〇·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
意思解释:大公无私 杀身成仁 为国捐躯 舍身求法
意思解释:大公无私 杀身成仁 公而忘私 舍生取义 为国捐躯 舍身取义
意思解释:舍 字组词 身 字组词 取 字组词 义 字组词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大公无私 公而忘私
意思解释:形容词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SEO学习论坛yanshi.heimaoxuex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12233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tiangong2018
升级版镜像养站功能展示
2025年全新升级,绝非烂大街易K站那种!独家原创完美符合SEO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