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尺牍 [ chǐ dú ] ⒈ 长一尺的木简;信札。 例 与人尺牍,主皆臧去以为荣。——《汉书·陈遵传》 寄长怀于尺牍。——杜笃《吊比干文》 英 correspondence (of an eminent writer); 引证解释 ⒈ 长一尺的木简。古代用以书写。 引 《后汉书·北海靖王兴传》:“及寝病,帝驛马令作草书尺牘十首。” 李贤 注:“《説文》云:‘牘,书版也。’盖长一尺,因取名焉。” 《三国志·魏志·胡昭传》:“胡昭 善史书,与 钟繇、邯郸淳、卫顗、韦诞 并有名,尺牘之迹,动见楷模。” 《文选·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作>诗》:“谁谓情可书,尽言非尺牘。” 李周翰 注:“言一尺之版,不可尽其情也。” 明 徐渭 《会稽县志诸论·山川论》:“一圣君、一贤相,书天下九之一之山川,不满一尺牘;今志 会稽 者,书天下千之一之山川,乃累数十纸而未终。” ⒉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尺书 [ chǐ shū ] ⒈ 指书籍。古代简牍的长度有一定规定,官书等长二尺四寸,书非经律者,短于官书,称为短书。指书信。指诏书。 引证解释 ⒈ 指书籍。古代简牍的长度有一定规定,官书等长二尺四寸,书非经律者,短于官书,称为短书。 引 汉 王充 《论衡·书解》:“秦 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在。” 《文选·应璩<百一诗>》:“文章不经国,筐篋无尺书。” 李善 注引 刘向 《新序》:“府库之藏金玉,筐篚之橐简书。” ⒉ 指书信。 引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 悦兮忘罪除, 吴王 欢兮飞尺书。” 唐 刘沧 《留别崔澣秀才昆仲》诗:“对酒不能伤此别,尺书凭雁往来通。” 清 顾炎武 《寄李生云霑时寓曲周僧舍课子衍生》诗:“岁晚 漳河 朔雪霏,僕夫持得尺书归。” 郁达夫 《将之日本别海棠》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尺简 [ chǐ jiǎn ] ⒈ 古代用以书写文字的竹木简。长一尺二寸,或倍之,故称。 ⒉ 指极少量的简策;书籍。 引证解释 ⒈ 古代用以书写文字的竹木简。长一尺二寸,或倍之,故称。 引 《尸子》卷上:“明王之道易行也……书之不盈尺简,南面而立,一言而国治。” 南朝 梁 徐勉 《修五礼表》:“及 东京 曹褒,南宫制述,集其散畧,虽写以尺简,而终闕平奏。” ⒉ 指极少量的简策;书籍。 引 《新唐书·艺文志序》:“安禄山 之乱,尺简不藏。”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及 广明 初, 黄巢 干纪,尺简无存。” 国语辞典 尺简 [ chǐ jiǎn ] ⒈ 书信。 引 南朝梁·徐勉〈上修五礼表〉:「及东京曹褒,南宫制述,集其散略,百有余篇,虽写以尺简,而终阙平奏。」 ⒉ 简策。 引 《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上》:「黄巢干纪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函牍 [ hán dú ] ⒈ 书信;信件。 引证解释 ⒈ 书信;信件。 引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杂觚·起居》:“今人函牘往来,多用‘起居’字。” 鲁迅 《书信集·致李秉中》:“至于款项,倘其借之他人,则函牍往反,而且往反再三,而终于不得要领,必与卖稿无异。” 国语辞典 函牍 [ hán dú ] ⒈ 放置于匣中的书简。后泛指一般的书籍。 近 尺牍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告示 [ gào shi ] ⒈ 以言语告诉他人,使他明白己意。 例 社长排门告示:但有的差使无推故,这差使不寻俗。——《哨遍·高祖还乡》 英 notice; official proclamation; bulletin; ⒉ 政府公布的文书,如近代的布告。 例 安民告示。 引证解释 ⒈ 晓谕,示知。 引 《荀子·荣辱》:“仁者好告示人。” 《后汉书·隗嚣传》:“因数腾书 陇 蜀,告示祸福。” 《北史·叔孙俊传》:“每奉詔宣外,必告示慇懃,是以上下嘉叹。” 《朱子语类》卷八九:“待两三日方知,遂出榜告示。”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十八章:“公安局公开告示,禁止歌咏队在街头教群众唱歌。” ⒉ 布告,通告大众的文件。 引 元 杨显之 《潇湘雨》第一折:“如今沿途留下告示,如有收留小女 翠鸞 者,赏他花银十两。” 明 冯惟敏 《不伏老》第一折:“那壁厢掛着的是告示也。”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公告 [ gōng gào ] ⒈ 政府、团体对重大事件当众正式公布(如公告、布告或命令) 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 英 proclamation; ⒉ 书面的或印刷的通告。 例 所有的学会都张贴了活动的公告。 英 notice; 引证解释 ⒈ 政府、团体对重大事件发布的通告。如《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公告》。 ⒉ 公开宣告;宣布。 引 邹韬奋 《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关于领导机构的几个要点》:“我如有事被处分,我只静候公告,决不愿缠夹不清地向着参加领导机构的同事探听谁人在会议时说我好话,或谁人当时说我坏话。” 国语辞典 公告 [ gōng gào ] ⒈ 一种现行的公文。对公众有所宣布时所用。 近 布告 通告 告示 公布 宣布 英语 post, announcement 德语 Mitteilung, Bekanntmachung, Aushang, Anschlag, Affiche,Erlass (S), öffentlich bekanntgeben, öffentlich verkünden (V)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书记 [ shū jì ] ⒈ 旧称从事文书工作的人。 英 secretary; ⒉ 党、团等各级组织的主要负责人。 ⒊ 指书籍。 例 涉猎书记。 英 books; ⒋ 书信。 例 数通书记相报谢。 英 letter; ⒌ 在罗马帝国时期具有一些公证人权力的公证人。 英 tabellion; 引证解释 ⒈ 指文字、书籍、文章等。 引 《史记·大宛列传》:“安息 在 大月氏 西,可数千里……画革旁行,以为书记。” 《东观汉记·梁鸿传》:“鸿 常闭户吟咏书记,遂潜思著书十餘篇。” 《后汉书·应劭传》:“时始迁都于 许,旧章堙没,书记罕存。”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诫兵》:“颜氏 之先,本乎 邹 鲁,或分入 齐,世以儒雅为业,徧在书记。” ⒉ 指书牍。 引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废后因 孊 私赂遗 长,数通书记相报谢。” 《后汉书·列女传·皇甫规妻》:“妻善属文,能草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通告 [ tōng gào ] ⒈ 公开地通知。 例 发出全民通告。 英 notify; announce; inform; 通告 [ tōng gào ] ⒈ 公开通知的文告。 例 张贴通告。 英 notice; announcement; 引证解释 ⒈ 普遍地通知。 引 老舍 《四世同堂》八:“铺户的开市是受了警察的通告的。” ⒉ 普遍通知的文告。 引 丁玲 《法网》九:“上海 的侦缉处从接到通告后便留下心来了。”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第一部八:“这不行吧?既是通告,要有钤印啊!” ⒊ 犹通陈。 引 《白雪遗音·玉蜻蜓·问卜》:“芳兰 移步身出外,香案早排在东傍。上前正欲来通告,傍边走出 陆氏 老亲娘。” 国语辞典 通告 [ tōng gào ] ⒈ 传达。 例 如:「请帮我通告小林一声,主任找他。」 近 通知 布告 公告 ⒉ 一种公文书。机关或团体对全体成员的告示。 例 如:「那通告上写些什么?」 ⒊ 演员演出的通知。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文告 [ wén gào ] ⒈ 布告;通告。 例 不久将发表新的文告。 英 statement; proclamation written message; 引证解释 ⒈ 以文德告谕。 引 《国语·周语上》:“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 《三国志·魏志·锺会传》:“今镇西奉辞御命,摄统戎重,庶宏文告之训,以济元元之命。” 唐 郑亚 《<会昌一品集>序》:“申之以文告,又腆然不率,天子震怒,旋命征之。”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古之王者於四夷之不贡不臣,则有威让之令,文告之辞。” ⒉ 政府机关发布的通告。 国语辞典 文告 [ wén gào ] ⒈ 政治领袖或政府机关向民众告谕的文书。 例 如:「总统文告」。 近 布告 文书 英语 written statement, proclamation, announcement 法语 déclaration écrite, proclamation, annonce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布告 [ bù gào ] ⒈ 书面的或印刷的通告或公告。 例 在报纸上登载一个布告。 英 notice; bulletin; ⒉ 正式声明。 例 学院关于暑期课程的布告。 英 announcement; ⒊ 当众宣布。 例 布告周知。 英 publish; 引证解释 ⒈ 遍告;宣告。 引 《史记·吕太后本纪》:“刘 氏所立九王, 吕 氏所立三王,皆大臣之议,事已布告诸侯,诸侯皆以为宜。” 《元史·武宗纪》:“詔整飭臺纲,布告中外。” 鲁迅 《而已集·新时代的放债法》:“先将忘恩负义之罪,布告于天下。” ⒉ 指官方或群众团体张贴的告示。 引 巴金 《家》十:“接着报纸上又刊出了城防司令部严禁军人殴打学生的布告。”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在微弱的灯光下,可以看见各街口的墙壁上贴着大张的、用木板印刷的戒严布告。” 1. 公开宣示,使人人皆知。 《三国志通俗演义·曹
意思解释:基本解释 网络解释
意思解释:基本解释 网络解释
意思解释:通告 (一种周知性公文)通告,是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事项的周知性公文。通告的使用面比较广泛,一般机关、企事业单位甚至临时性机构都可使用,但强制性的通告必须依法发布,其限定范围不能超过发文机关的权限。 基本解释 通告 tōnggo [notify;announce;inform]公开地通知 发出全民通告 通告 tōnggo [notice;announcement]公开通知的文告 张贴通告 辞典解释 通告tōnggàoㄊㄨㄥㄍㄠˋ 传达。 如:「请帮我通告小林一声,主任找他。」 近义词 通知 2.布告﹑公告 一种公文书。机关或团体对全体成员的告示。 如:「那通告上写些什么?」 演员演出的通知。 如:「我明天一早有通告,要记得叫我喔!」 英语toannounce,togivenotice 德语Mitteilung(S,Rechtsw) 法语notifier,intimer,informer,annoncer,notice,notification,annonce,affiche,avisaupublic,proclamation 网络解释 通告(
意思解释:告示 告示是汉语词汇, 拼音ɡào shì, 释义:1、晓谕,示知。2、布告,通告大众的文件。 出自《避兵十日记》。 基本解释 告示 goshi (1)[notice;officialproclamation;bulletin] (2)以言语告诉他人,使他明白己意 社长排门告示:但有的差使无推故,这差使不寻俗。《哨遍高祖还乡》 (3)政府公布的文书,如近代的布告 安民告示 辞典解释 告示gàoshìㄍㄠˋㄕˋ 把自己的意思告晓他人。 《荀子.荣辱》:「仁者好告示人,告之示之,靡之儇之。」 近义词 晓示,晓谕 告示gàoshiㄍㄠˋ˙ㄕ 政府于特定的公共处所招贴的文书或通告。 《文明小史.第二回》:「目下只求大人多发几张告示,预先晓谕地方上的百姓。」 近义词 布告,公告 英语announcement 德语Angabe(S),Ankündigung,Anmeldung(S) 法语affiche,avis 网络解释 告示 告示是汉语词汇, 拼音ɡàoshì, 释义:1、晓谕,示知。2、布告
意思解释:布告 布告,指书面的或印刷的通告或公告。语出《史记·吕太后本纪》:“ 刘 氏所立九王, 吕 氏所立三王,皆大臣之议,事已布告诸侯,诸侯皆以为宜。” 基本解释 布告 bgo (1)[notice;bulletin]∶书面的或印刷的通告或公告 在报纸上登载一个布告 (2)[announcement]∶正式声明 学院关于暑期课程的布告 (3)[publish]∶当众宣布 布告周知 辞典解释 布告bùgàoㄅㄨˋㄍㄠˋ 通告大众。如:「布告县民周知。」《三国演义.第二回》:「遣使者布告天下,有功者重加赏赐。」也作「布告」。 近义词 通告﹑告示﹑公告﹑文告﹑文书 张贴出来以通告大众的一种文书。如:「门口贴了一张吉屋出租的布告。」也作「布告」。 网络解释 布告 布告,指书面的或印刷的通告或公告。语出《史记·吕太后本纪》:“刘氏所立九王,吕氏所立三王,皆大臣之议,事已布告诸侯,诸
意思解释:文告 文告是公告和通告的统称,是周知性公文。 基本解释 文告 wngo [statement;proclamationwrittenmessage]布告;通告 不久将发表新的文告 辞典解释 文告wéngàoㄨㄣˊㄍㄠˋ 政治领袖或政府机关向民众告谕的文书。 如:「总统文告」。 近义词 布告,文书 英语writtenstatement,proclamation,announcement 法语déclarationécrite,proclamation,annonce 网络解释 文告 文告是公告和通告的统称,是周知性公文。
意思解释:文牍 基本解释 1. [official documents and correspondence]∶指公文书信等 2. [secretary]∶旧时也指官府中经管文牍的人 3 村名,该行政村隶属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按板镇。 基本解释 文牍 wnd (1)[officialdocumentsandcorrespondence]∶指公文书信等 (2)[secretary]∶旧时也指官府中经管文牍的人 辞典解释 文牍wéndúㄨㄣˊㄉㄨˊ 公文书札的总称。 《宋史.卷三五七.梅执礼传》:「比部职勾稽财货,文牍山委率不暇经目。」 近义词 尺书,文书 俗称担任文书工作的人。 网络解释 文牍 基本解释 1.[officialdocumentsandcorrespondence]∶指公文书信等 2.[secretary]∶旧时也指官府中经管文牍的人 3 村名,该行政村隶属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按板镇。
意思解释:尺牍 尺牍是一个词语,读音为chǐ dú,指古人用于书写的长一尺的木简;信札,书信;文辞或者墨迹,字迹。木牍的规格据记载有几种,但多长一尺左右,故有“尺牍”之称,多用于书法、绘画。在纸张发明之前,用竹木或帛,制成尺把长的版面,用以书写记事,叙情表意,传递消息,因此有尺素、尺函、尺牍、尺鲤、尺笺、尺翰、尺书等多种称谓,其中以尺牍用的最早也最多,故成为信件的代称。 基本解释 尺牍 chǐd [correspondence(ofaneminentwriter)]长一尺的木简;信札 与人尺牍,主皆臧去以为荣。《汉书陈遵传》 寄长怀于尺牍。杜笃《吊比干文》 辞典解释 尺牍chǐdúㄔˇㄉㄨˊ 尺牍,本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简,后借指书信。 《文选.潘岳.杨荆州诔》:「草隶兼善,尺牍必珍。」 唐.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聪明过管辂,尺牍倒陈遵。」 近义词 函牍
意思解释:尺简 尺简,即为古代用以书写文字的竹木简,也有极少量的简策的意思。 基本解释 1.古代用以书写文字的竹木简。长一尺二寸,或倍之,故称。2.指极少量的简策;书籍。 辞典解释 尺简chǐjiǎnㄔˇㄐㄧㄢˇ 书信。 南朝梁.徐勉〈上修五礼表〉:「及东京曹褒,南宫制述,集其散略,百有余篇,虽写以尺简,而终阙平奏。」 也称为「尺牍」。 简策。 《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上》:「黄巢干纪,再陷两京,宫庙寺署,焚荡殆尽,曩时遗籍,尺简无存。」 网络解释 尺简 尺简,即为古代用以书写文字的竹木简,也有极少量的简策的意思。
意思解释:函牍 函牍,读音是hán dú,是一个汉语词汇,解释为书信;信件。 基本解释 书信;信件。 辞典解释 函牍hándúㄏㄢˊㄉㄨˊ 放置于匣中的书简。后泛指一般的书籍。 近义词 尺牍 网络解释 函牍 函牍,读音是hándú,是一个汉语词汇,解释为书信;信件。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SEO学习论坛yanshi.heimaoxuex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12233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tiangong2018
升级版镜像养站功能展示
2025年全新升级,绝非烂大街易K站那种!独家原创完美符合SEO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