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尺牍 [ chǐ dú ] ⒈ 长一尺的木简;信札。 例 与人尺牍,主皆臧去以为荣。——《汉书·陈遵传》 寄长怀于尺牍。——杜笃《吊比干文》 英 correspondence (of an eminent writer); 引证解释 ⒈ 长一尺的木简。古代用以书写。 引 《后汉书·北海靖王兴传》:“及寝病,帝驛马令作草书尺牘十首。” 李贤 注:“《説文》云:‘牘,书版也。’盖长一尺,因取名焉。” 《三国志·魏志·胡昭传》:“胡昭 善史书,与 钟繇、邯郸淳、卫顗、韦诞 并有名,尺牘之迹,动见楷模。” 《文选·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作>诗》:“谁谓情可书,尽言非尺牘。” 李周翰 注:“言一尺之版,不可尽其情也。” 明 徐渭 《会稽县志诸论·山川论》:“一圣君、一贤相,书天下九之一之山川,不满一尺牘;今志 会稽 者,书天下千之一之山川,乃累数十纸而未终。” ⒉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尺书 [ chǐ shū ] ⒈ 指书籍。古代简牍的长度有一定规定,官书等长二尺四寸,书非经律者,短于官书,称为短书。指书信。指诏书。 引证解释 ⒈ 指书籍。古代简牍的长度有一定规定,官书等长二尺四寸,书非经律者,短于官书,称为短书。 引 汉 王充 《论衡·书解》:“秦 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在。” 《文选·应璩<百一诗>》:“文章不经国,筐篋无尺书。” 李善 注引 刘向 《新序》:“府库之藏金玉,筐篚之橐简书。” ⒉ 指书信。 引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 悦兮忘罪除, 吴王 欢兮飞尺书。” 唐 刘沧 《留别崔澣秀才昆仲》诗:“对酒不能伤此别,尺书凭雁往来通。” 清 顾炎武 《寄李生云霑时寓曲周僧舍课子衍生》诗:“岁晚 漳河 朔雪霏,僕夫持得尺书归。” 郁达夫 《将之日本别海棠》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尺素 [ chǐ sù ] ⒈ 书写用的一尺长左右的白色生绢,借指小的画幅,短的书信。 例 函绵邈于尺素。——陆机《文赋》 英 note; letter; 引证解释 ⒈ 小幅的绢帛。古人多用以写信或文章。 引 《文选·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吕向 注:“尺素,绢也。古人为书,多书於绢。” 《文选·陆机<文赋>》:“函緜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刘良 注:“素,帛也。古人用以书也。” ⒉ 泛指小幅纸张。 引 宋 韩驹 《题画太一真人》诗:“龙眠 画手老入神,尺素幻出真天人。” 宋 魏了翁 《跋尤氏<遂初堂藏书目录>序后》:“晁文元 累世所藏,自中原无事时已有火厄。至 政和 甲午之灾,尺素不存。” 刘师培 《与友人论文书》:“龤钟律於朱絃,彰玄黄於尺素。” ⒊ 指书信。 引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尺简 [ chǐ jiǎn ] ⒈ 古代用以书写文字的竹木简。长一尺二寸,或倍之,故称。 ⒉ 指极少量的简策;书籍。 引证解释 ⒈ 古代用以书写文字的竹木简。长一尺二寸,或倍之,故称。 引 《尸子》卷上:“明王之道易行也……书之不盈尺简,南面而立,一言而国治。” 南朝 梁 徐勉 《修五礼表》:“及 东京 曹褒,南宫制述,集其散畧,虽写以尺简,而终闕平奏。” ⒉ 指极少量的简策;书籍。 引 《新唐书·艺文志序》:“安禄山 之乱,尺简不藏。”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及 广明 初, 黄巢 干纪,尺简无存。” 国语辞典 尺简 [ chǐ jiǎn ] ⒈ 书信。 引 南朝梁·徐勉〈上修五礼表〉:「及东京曹褒,南宫制述,集其散略,百有余篇,虽写以尺简,而终阙平奏。」 ⒉ 简策。 引 《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上》:「黄巢干纪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函牍 [ hán dú ] ⒈ 书信;信件。 引证解释 ⒈ 书信;信件。 引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杂觚·起居》:“今人函牘往来,多用‘起居’字。” 鲁迅 《书信集·致李秉中》:“至于款项,倘其借之他人,则函牍往反,而且往反再三,而终于不得要领,必与卖稿无异。” 国语辞典 函牍 [ hán dú ] ⒈ 放置于匣中的书简。后泛指一般的书籍。 近 尺牍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书翰 [ shū hàn ] ⒈ 文字;书信。亦谓作书。 引证解释 ⒈ 文字;书信。亦谓作书。 引 南朝 宋 鲍照 《拟<青青陵上柏>》诗:“书翰幸閒暇,我酌子縈絃。”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世中书翰,多称勿勿,相承如此,不知所由。” 王利器 集解:“《类説》……‘勿勿’俱误作‘匆匆’。”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 董小宛 ﹞七八岁时,阿母教以书翰,輒了了。” 许杰 《鲁迅与蒋径三》:“《孤雁》是一本书翰的小说集。” 国语辞典 书翰 [ shū hàn ] ⒈ 笔为羽翰所制,因此称笔所书者为「书翰」。 引 《陈书·卷七·皇后传·后主沈皇后传》:「涉猎经史,工书翰。」 ⒉ 书信。 引 《南史·卷二五·垣护之传》:「辟为主簿,兼掌书翰。」 南朝宋·鲍照〈拟青青陵上柏〉诗:「书翰幸闲暇,我酌子萦弦。」 近 信札 尺
意思解释:名词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秘书 [ mì shū ] ⒈ 受雇为上级处理通讯及日常事务和杂务的人。 英 secretary; ⒉ 秘密的书,如宫禁藏书、谶纬图篆、朝廷机要文书等。 英 secret book; 引证解释 ⒈ 职务名称之一。我国现今秘书的主要职责是协助领导人综合情况,调查研究,联系接待,办理文书和交办事项等。 ⒉ 使馆中介于参赞和随员之间的外交人员。分一等秘书、二等秘书和三等秘书。受使馆首长之命进行工作,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权。 ⒊ 秘密机要的书籍文件。宫禁秘藏之书。 引 《汉书·刘歆传》:“及 歆 校祕书,见古文《春秋左氏传》, 歆 大好之。” 汉 张衡 《西京赋》:“匪唯翫好,乃有祕书,小説九百,本自 虞初。” 《晋书·荀勗传》:“及得 汲郡 冢中古文竹书,詔 勗 撰次之,以为《中经》,列在祕书。” ⒋ 秘密机要的书籍文件。指谶纬图箓等书。 引 《说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书信 [ shū xìn ] ⒈ 信。 例 常有书信往来。 英 letter; 引证解释 ⒈ 指传送书札的使者。书指函札,信指使人。 引 《晋书·陆机传》:“我家絶无书信,汝能齎书取消息不?” 《南齐书·鱼复侯子响传》:“臣累遣书信唤 法亮 渡,乞白服相见。”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六:“一日,公厅肃客,有急足声。喏云:某知州府有书信,今且往某州下书,回途却请回信。” ⒉ 指信札。 引 唐 王驾 《古意》诗:“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余鎸‘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余执朱文, 芸 执白文,以为往来书信之用。” 冰心 《晚晴集·空巢》:“虽然我在中部,他在西部,我们却是书信不断。” 国语辞典 书信 [ shū xìn ] ⒈ 往来通问的信件。 引 《三国演义·第三〇回》:「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书记 [ shū jì ] ⒈ 旧称从事文书工作的人。 英 secretary; ⒉ 党、团等各级组织的主要负责人。 ⒊ 指书籍。 例 涉猎书记。 英 books; ⒋ 书信。 例 数通书记相报谢。 英 letter; ⒌ 在罗马帝国时期具有一些公证人权力的公证人。 英 tabellion; 引证解释 ⒈ 指文字、书籍、文章等。 引 《史记·大宛列传》:“安息 在 大月氏 西,可数千里……画革旁行,以为书记。” 《东观汉记·梁鸿传》:“鸿 常闭户吟咏书记,遂潜思著书十餘篇。” 《后汉书·应劭传》:“时始迁都于 许,旧章堙没,书记罕存。”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诫兵》:“颜氏 之先,本乎 邹 鲁,或分入 齐,世以儒雅为业,徧在书记。” ⒉ 指书牍。 引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废后因 孊 私赂遗 长,数通书记相报谢。” 《后汉书·列女传·皇甫规妻》:“妻善属文,能草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文告 [ wén gào ] ⒈ 布告;通告。 例 不久将发表新的文告。 英 statement; proclamation written message; 引证解释 ⒈ 以文德告谕。 引 《国语·周语上》:“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 《三国志·魏志·锺会传》:“今镇西奉辞御命,摄统戎重,庶宏文告之训,以济元元之命。” 唐 郑亚 《<会昌一品集>序》:“申之以文告,又腆然不率,天子震怒,旋命征之。”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古之王者於四夷之不贡不臣,则有威让之令,文告之辞。” ⒉ 政府机关发布的通告。 国语辞典 文告 [ wén gào ] ⒈ 政治领袖或政府机关向民众告谕的文书。 例 如:「总统文告」。 近 布告 文书 英语 written statement, proclamation, announcement 法语 déclaration écrite, proclamation, annonce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文书 [ wén shū ] ⒈ 指公文、书信、契约等。 例 手把文书口称敕。——唐·白居易《卖炭翁》 文书下行直省。——清·方苞《狱中杂记》 英 document; official despatch; ⒉ 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 英 copy clerk; ⒊ 文字书籍。 英 book; 引证解释 ⒈ 文字图籍。 引 《史记·李斯列传》:“明法度,定律令,皆以 始皇 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徧天下。” 汉 王充 《论衡·别通》:“萧何 入 秦,收拾文书。 汉 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⒉ 书籍;文章。 引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 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頲 拥篲趋庭,遗坠文书。客取视之,乃咏 崑崙奴 诗也。” 宋 朱淑真 《夏日游水阁》诗:“独自凭阑无箇事,水风凉处读文书。” 《三国志平话》卷上:“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布告 [ bù gào ] ⒈ 书面的或印刷的通告或公告。 例 在报纸上登载一个布告。 英 notice; bulletin; ⒉ 正式声明。 例 学院关于暑期课程的布告。 英 announcement; ⒊ 当众宣布。 例 布告周知。 英 publish; 引证解释 ⒈ 遍告;宣告。 引 《史记·吕太后本纪》:“刘 氏所立九王, 吕 氏所立三王,皆大臣之议,事已布告诸侯,诸侯皆以为宜。” 《元史·武宗纪》:“詔整飭臺纲,布告中外。” 鲁迅 《而已集·新时代的放债法》:“先将忘恩负义之罪,布告于天下。” ⒉ 指官方或群众团体张贴的告示。 引 巴金 《家》十:“接着报纸上又刊出了城防司令部严禁军人殴打学生的布告。”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在微弱的灯光下,可以看见各街口的墙壁上贴着大张的、用木板印刷的戒严布告。” 1. 公开宣示,使人人皆知。 《三国志通俗演义·曹
意思解释:基本解释 网络解释
意思解释:基本解释 网络解释
意思解释:文书 文书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是wén shū,现在大多指公文、书信、契约等,或从事公文工作的岗位,文书的外文名是document。 基本解释 文书 wnshū (1)[document;officialdespatch]∶指公文、书信、契约等 手把文书口称敕。唐白居易《卖炭翁》 文书下行直省。清方苞《狱中杂记》 (2)[copyclerk]∶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 (3)[book]∶文字书籍 辞典解释 文书wénshūㄨㄣˊㄕㄨ 统称公文、契约等文件。 《三国志.卷五二.吴书.顾雍传》:「吕壹、秦博为中书,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 《三国演义.第四回》:「我闻朝廷遍行文书,捉汝甚急,汝父已避陈留去了。」 近义词 布告,文牍,文告 2.秘书,书记 司理文书的人员。 文字。 《史记.卷八七.李斯传》:「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 书籍。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意思解释:基本解释 网络解释
意思解释:布告 布告,指书面的或印刷的通告或公告。语出《史记·吕太后本纪》:“ 刘 氏所立九王, 吕 氏所立三王,皆大臣之议,事已布告诸侯,诸侯皆以为宜。” 基本解释 布告 bgo (1)[notice;bulletin]∶书面的或印刷的通告或公告 在报纸上登载一个布告 (2)[announcement]∶正式声明 学院关于暑期课程的布告 (3)[publish]∶当众宣布 布告周知 辞典解释 布告bùgàoㄅㄨˋㄍㄠˋ 通告大众。如:「布告县民周知。」《三国演义.第二回》:「遣使者布告天下,有功者重加赏赐。」也作「布告」。 近义词 通告﹑告示﹑公告﹑文告﹑文书 张贴出来以通告大众的一种文书。如:「门口贴了一张吉屋出租的布告。」也作「布告」。 网络解释 布告 布告,指书面的或印刷的通告或公告。语出《史记·吕太后本纪》:“刘氏所立九王,吕氏所立三王,皆大臣之议,事已布告诸侯,诸
意思解释:文告 文告是公告和通告的统称,是周知性公文。 基本解释 文告 wngo [statement;proclamationwrittenmessage]布告;通告 不久将发表新的文告 辞典解释 文告wéngàoㄨㄣˊㄍㄠˋ 政治领袖或政府机关向民众告谕的文书。 如:「总统文告」。 近义词 布告,文书 英语writtenstatement,proclamation,announcement 法语déclarationécrite,proclamation,annonce 网络解释 文告 文告是公告和通告的统称,是周知性公文。
意思解释:信札 信札,拼音xìn zhá,是指书信,信件信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五回:“这本底稿在 云岫 是非常秘密的,内中都是代人家谋占田产,谋夺孀妇等种种信札,与及诬揑人家的呈子。最好先看几本信札收藏的书,像《珠还记幸》、《近现代文化名人墨迹选》、《字字玑珠》、《明清尺牍》等。有时会遇到一人写的多通信札,只要价格便宜就可以全部吃下,这样既可以保持信件的连续性、完整性,也可留下最好的,剩余的与同道互通有无。因为史料文献价值的高低与信札手稿的直接作者、书写内容息息相关。 基本解释 信札 xnzh [letter]书信 辞典解释 信札xìnzháㄒㄧㄣˋㄓㄚˊ 书信、函件。 《文明小史.第二五回》:「却说王总办送出金子香,回到卧室,检点来往信札,内有上海寄来他姪儿的信。」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五回》:「这
意思解释:尺牍 尺牍是一个词语,读音为chǐ dú,指古人用于书写的长一尺的木简;信札,书信;文辞或者墨迹,字迹。木牍的规格据记载有几种,但多长一尺左右,故有“尺牍”之称,多用于书法、绘画。在纸张发明之前,用竹木或帛,制成尺把长的版面,用以书写记事,叙情表意,传递消息,因此有尺素、尺函、尺牍、尺鲤、尺笺、尺翰、尺书等多种称谓,其中以尺牍用的最早也最多,故成为信件的代称。 基本解释 尺牍 chǐd [correspondence(ofaneminentwriter)]长一尺的木简;信札 与人尺牍,主皆臧去以为荣。《汉书陈遵传》 寄长怀于尺牍。杜笃《吊比干文》 辞典解释 尺牍chǐdúㄔˇㄉㄨˊ 尺牍,本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简,后借指书信。 《文选.潘岳.杨荆州诔》:「草隶兼善,尺牍必珍。」 唐.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聪明过管辂,尺牍倒陈遵。」 近义词 函牍
意思解释:尺素 (书信别名)小幅的丝织物,如绢、帛等。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基本解释 尺素 chǐs [note;letter]书写用的一尺长左右的白色生绢,借指小的画幅,短的书信 函绵邈于尺素。陆机《文赋》 辞典解释 尺素chǐsùㄔˇㄙㄨˋ 书信。 《文选.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宋.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词:「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近义词 信札,尺牍,书翰,书信 网络解释 尺素(书信别名) 小幅的丝织物,如绢、帛等。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意思解释:书翰 书翰是一个词语,拼音是shū hàn ,释义为书信。 基本解释 文字;书信。亦谓作书。 辞典解释 书翰shūhànㄕㄨㄏㄢˋ 笔为羽翰所制,因此称笔所书者为「书翰」。 《陈书.卷七.皇后传.后主沈皇后传》:「涉猎经史,工书翰。」 书信。 《南史.卷二五.垣护之传》:「辟为主簿,兼掌书翰。」 南朝宋.鲍照〈拟青青陵上柏〉诗:「书翰幸闲暇,我酌子萦弦。」 近义词 信札,尺牍,尺素,书信 网络解释 书翰 书翰是一个词语,拼音是shūhàn,释义为书信。
意思解释:尺简 尺简,即为古代用以书写文字的竹木简,也有极少量的简策的意思。 基本解释 1.古代用以书写文字的竹木简。长一尺二寸,或倍之,故称。2.指极少量的简策;书籍。 辞典解释 尺简chǐjiǎnㄔˇㄐㄧㄢˇ 书信。 南朝梁.徐勉〈上修五礼表〉:「及东京曹褒,南宫制述,集其散略,百有余篇,虽写以尺简,而终阙平奏。」 也称为「尺牍」。 简策。 《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上》:「黄巢干纪,再陷两京,宫庙寺署,焚荡殆尽,曩时遗籍,尺简无存。」 网络解释 尺简 尺简,即为古代用以书写文字的竹木简,也有极少量的简策的意思。
意思解释:函牍 函牍,读音是hán dú,是一个汉语词汇,解释为书信;信件。 基本解释 书信;信件。 辞典解释 函牍hándúㄏㄢˊㄉㄨˊ 放置于匣中的书简。后泛指一般的书籍。 近义词 尺牍 网络解释 函牍 函牍,读音是hándú,是一个汉语词汇,解释为书信;信件。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SEO学习论坛yanshi.heimaoxuex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12233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tiangong2018
升级版镜像养站功能展示
2025年全新升级,绝非烂大街易K站那种!独家原创完美符合SEO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