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尺牍 [ chǐ dú ] ⒈ 长一尺的木简;信札。 例 与人尺牍,主皆臧去以为荣。——《汉书·陈遵传》 寄长怀于尺牍。——杜笃《吊比干文》 英 correspondence (of an eminent writer); 引证解释 ⒈ 长一尺的木简。古代用以书写。 引 《后汉书·北海靖王兴传》:“及寝病,帝驛马令作草书尺牘十首。” 李贤 注:“《説文》云:‘牘,书版也。’盖长一尺,因取名焉。” 《三国志·魏志·胡昭传》:“胡昭 善史书,与 钟繇、邯郸淳、卫顗、韦诞 并有名,尺牘之迹,动见楷模。” 《文选·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作>诗》:“谁谓情可书,尽言非尺牘。” 李周翰 注:“言一尺之版,不可尽其情也。” 明 徐渭 《会稽县志诸论·山川论》:“一圣君、一贤相,书天下九之一之山川,不满一尺牘;今志 会稽 者,书天下千之一之山川,乃累数十纸而未终。” ⒉
意思解释:名词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书信 [ shū xìn ] ⒈ 信。 例 常有书信往来。 英 letter; 引证解释 ⒈ 指传送书札的使者。书指函札,信指使人。 引 《晋书·陆机传》:“我家絶无书信,汝能齎书取消息不?” 《南齐书·鱼复侯子响传》:“臣累遣书信唤 法亮 渡,乞白服相见。”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六:“一日,公厅肃客,有急足声。喏云:某知州府有书信,今且往某州下书,回途却请回信。” ⒉ 指信札。 引 唐 王驾 《古意》诗:“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余鎸‘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余执朱文, 芸 执白文,以为往来书信之用。” 冰心 《晚晴集·空巢》:“虽然我在中部,他在西部,我们却是书信不断。” 国语辞典 书信 [ shū xìn ] ⒈ 往来通问的信件。 引 《三国演义·第三〇回》:「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文书 [ wén shū ] ⒈ 指公文、书信、契约等。 例 手把文书口称敕。——唐·白居易《卖炭翁》 文书下行直省。——清·方苞《狱中杂记》 英 document; official despatch; ⒉ 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 英 copy clerk; ⒊ 文字书籍。 英 book; 引证解释 ⒈ 文字图籍。 引 《史记·李斯列传》:“明法度,定律令,皆以 始皇 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徧天下。” 汉 王充 《论衡·别通》:“萧何 入 秦,收拾文书。 汉 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⒉ 书籍;文章。 引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 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頲 拥篲趋庭,遗坠文书。客取视之,乃咏 崑崙奴 诗也。” 宋 朱淑真 《夏日游水阁》诗:“独自凭阑无箇事,水风凉处读文书。” 《三国志平话》卷上:“
意思解释:文书 文书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是wén shū,现在大多指公文、书信、契约等,或从事公文工作的岗位,文书的外文名是document。 基本解释 文书 wnshū (1)[document;officialdespatch]∶指公文、书信、契约等 手把文书口称敕。唐白居易《卖炭翁》 文书下行直省。清方苞《狱中杂记》 (2)[copyclerk]∶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 (3)[book]∶文字书籍 辞典解释 文书wénshūㄨㄣˊㄕㄨ 统称公文、契约等文件。 《三国志.卷五二.吴书.顾雍传》:「吕壹、秦博为中书,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 《三国演义.第四回》:「我闻朝廷遍行文书,捉汝甚急,汝父已避陈留去了。」 近义词 布告,文牍,文告 2.秘书,书记 司理文书的人员。 文字。 《史记.卷八七.李斯传》:「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 书籍。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意思解释:基本解释 网络解释
意思解释:文牍 基本解释 1. [official documents and correspondence]∶指公文书信等 2. [secretary]∶旧时也指官府中经管文牍的人 3 村名,该行政村隶属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按板镇。 基本解释 文牍 wnd (1)[officialdocumentsandcorrespondence]∶指公文书信等 (2)[secretary]∶旧时也指官府中经管文牍的人 辞典解释 文牍wéndúㄨㄣˊㄉㄨˊ 公文书札的总称。 《宋史.卷三五七.梅执礼传》:「比部职勾稽财货,文牍山委率不暇经目。」 近义词 尺书,文书 俗称担任文书工作的人。 网络解释 文牍 基本解释 1.[officialdocumentsandcorrespondence]∶指公文书信等 2.[secretary]∶旧时也指官府中经管文牍的人 3 村名,该行政村隶属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按板镇。
意思解释:信札 信札,拼音xìn zhá,是指书信,信件信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五回:“这本底稿在 云岫 是非常秘密的,内中都是代人家谋占田产,谋夺孀妇等种种信札,与及诬揑人家的呈子。最好先看几本信札收藏的书,像《珠还记幸》、《近现代文化名人墨迹选》、《字字玑珠》、《明清尺牍》等。有时会遇到一人写的多通信札,只要价格便宜就可以全部吃下,这样既可以保持信件的连续性、完整性,也可留下最好的,剩余的与同道互通有无。因为史料文献价值的高低与信札手稿的直接作者、书写内容息息相关。 基本解释 信札 xnzh [letter]书信 辞典解释 信札xìnzháㄒㄧㄣˋㄓㄚˊ 书信、函件。 《文明小史.第二五回》:「却说王总办送出金子香,回到卧室,检点来往信札,内有上海寄来他姪儿的信。」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五回》:「这
意思解释:尺牍 尺牍是一个词语,读音为chǐ dú,指古人用于书写的长一尺的木简;信札,书信;文辞或者墨迹,字迹。木牍的规格据记载有几种,但多长一尺左右,故有“尺牍”之称,多用于书法、绘画。在纸张发明之前,用竹木或帛,制成尺把长的版面,用以书写记事,叙情表意,传递消息,因此有尺素、尺函、尺牍、尺鲤、尺笺、尺翰、尺书等多种称谓,其中以尺牍用的最早也最多,故成为信件的代称。 基本解释 尺牍 chǐd [correspondence(ofaneminentwriter)]长一尺的木简;信札 与人尺牍,主皆臧去以为荣。《汉书陈遵传》 寄长怀于尺牍。杜笃《吊比干文》 辞典解释 尺牍chǐdúㄔˇㄉㄨˊ 尺牍,本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简,后借指书信。 《文选.潘岳.杨荆州诔》:「草隶兼善,尺牍必珍。」 唐.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聪明过管辂,尺牍倒陈遵。」 近义词 函牍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SEO学习论坛yanshi.heimaoxuex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12233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tiangong2018
升级版镜像养站功能展示
2025年全新升级,绝非烂大街易K站那种!独家原创完美符合SEO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