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拔刀相助,拔刀相济 [ bá dāo xiāng zhù,bá dāo xiāng jì ] ⒈ 路见不平之事或遇人危难,仗义相助,是见义勇为的豪举。 英 draw one's sword to give assistance; help to set right a wrong; to help another for the sake of justice; 引证解释 ⒈ 拔出刀来助战。多指见义勇为。 引 元 无名氏 《连环计》第四折:“﹝ 董卓 ﹞差 李肃 擒拏 吕布 ……连 李肃 也不忿其事,因此拔刀相助,得成大功。”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第一折:“纔分娩一命归阴,著 程婴 将他掩护……肯分的遇著将军,满望你拔刀相助。” 《西游记》第五八回:“沙僧 在旁,不敢下手,见他们战此一场,诚然难认真假;欲待拔刀相助,又恐伤了真的。” 《说唐》第六三回:“唐璧 道:‘不敢,弟念昔日与 竇千岁 情谊,恨被 唐 家所灭,难得 刘王爷 与主报仇,兴兵到此,故尔拔刀相助。’” 国语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抱不平 [ bào bù píng ] ⒈ 看见不公平的事而感到义愤。 例 他心里替她抱不平。 英 be outraged by an injustice; 引证解释 ⒈ 见他人受不公平待遇而愤慨。 引 清 李玉 《清忠谱·义愤》:“二位相公来得正好, 周爷 被逮,我们众百姓都抱不平!” 川剧《乔老爷奇遇》第七场:“你哥哥仗势力要把 黄小姐 霸占,抱不平我才男扮女解人危难。”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知识阶级》:“为什么要欢迎呢?因为他确能替平民抱不平,把平民的苦痛告诉大众。” ⒉ 用于自己受不公平待遇而愤慨。 引 清 黄钧宰 《金壶泪墨·离恨天杂记》:“生意殊抱不平,谓苟合私盟尚多容纳,於一妓乎何有,何独於我而严之。” 国语辞典 抱不平 [ bào bù píng ] ⒈ 对别人不平的遭遇感到气愤、愤慨,有抑强扶弱的意思。 引 《醒世姻缘传·第五三回》:「晁思才见得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当仁不让 [ dāng rén bù ràng ] ⒈ 当:面对。仁:正义之事。《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后以“当仁不让”表示应做之事,就应积极主动去做,不能推托。 例 夫人臣依义显君,竭忠彰主,行之美也,当仁不让。——《后汉书·曹褒传》 英 not decline to shoulder a responsibility; in good cause do not lag behind; take sth. as one's obligation; 引证解释 ⒈ 后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主动去做,绝不推诿。 引 《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於师。” 朱熹 集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 《后汉书·曹褒传》:“夫人臣依义显君,竭忠彰主,行之美也。当仁不让,吾何辞哉!” 清 钱谦益 《与惟新和尚书》:“当仁不让,舍我其谁!” 吴组缃 《山洪》二九:“他以一种当仁不让的神气立刻接受了委托,兴奋的跳着去了。”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扶危济困 [ fú wēi jì kùn ] ⒈ 帮助生活或处境困难的人。 例 你我是行侠仗义,理宜扶危济困,翦恶除奸。——《三侠五义》 英 help the people in trouble; help those in distress and lend support to those in danger or in need; 引证解释 ⒈ 见“扶危救困”。 国语辞典 扶危济困 [ fú wéi jì kùn ] ⒈ 帮助处境危难,救济生活困苦的人。 例 如:「社会福利制度必须健全,才能达到扶危济困的目的。」
意思解释:拼音 bá dāo xiāng zhù 注音 ㄅㄚˊ ㄉㄠ ㄒ一ㄤ ㄓㄨˋ 解释 拔刀帮助被欺侮的人;形容见义勇为。常与“路见不平”搭配使用。 出处 元 无名氏《连环记》第四折:“连李肃也不忿其事,因此拔刀相助,得成大功。” 例子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元 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一折) 正音 “拔”,不能读作“bō””。 辨形 “拔”,不能写作“拨”。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仗义打抱不平。 谜语 帮人砍柴 感情 拔刀相助是中性词。 近义 见义勇为、拔刀相济 反义 袖手旁观 英语 help another for the sake of justice 俄语 брóситься на защиту с оружием в рукáх 日语 急場に力添えする
意思解释:拼音 dǎ bào bù píng 注音 ㄉㄚˇ ㄅㄠˋ ㄅㄨˋ ㄆ一ㄥˊ 解释 在双方争执中;主动介入;帮助受到欺压的人;打击实施强暴者。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那黄汤难道灌丧了狗肚子里去了?气的我只要替平儿打抱不平。” 例子 他遇到不公平的事总爱打抱不平。 正音 “打”,不能读作“dá”。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指为人出头。 谜语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感情 打抱不平是褒义词。 近义 见义勇为、仗义执言、扶弱抑强 反义 欺软怕硬、见死不救、欺贫重富 英语 defend somebody against an injustice 俄语 застулáться за обиженного 日语 弱い者に味方(みかた)する;義憤に燃えて助太刀(すけだち)する 法语 défendre qn. contre une injustice
意思解释:拼音 dāng rén bù ràng 注音 ㄉㄤ ㄖㄣˊ ㄅㄨˋ ㄖㄤˋ 解释 碰到应该做的好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托;不谦让。当:面对着;仁:原指正义的事;现泛指应该做的好事。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集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 例子 人家骂小弟鱼肉乡愚,这句话仔细想来,在小弟却是当仁不让。(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 正音 “当”,不能读作“dàng”;“不”,不能读作“bú”。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定语;指该做就做。 谜语 不拒绝好事 感情 当仁不让是中性词。 繁体 當仁不讓 近义 理所当然、义不容辞 反义 临阵脱逃、推三阻四 英语 not dedine to shoulder; responsibility 俄语 не откáзываться от справедливого дéла 日语 為(な)すべきことは積極的(せっきょくてき)に為し,だれにも
意思解释:拼音 fú wēi jì kùn 注音 ㄈㄨˊ ㄨㄟ ㄐ一ˋ ㄎㄨㄣˋ 解释 扶:帮助;支持;济:拯救。扶持、救济生活困苦、处境危急的人。比喻尽力救助别人的危难。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素知将军仗义行仁,扶危济困,不想果然如此义气!” 例子 在这篇作品中,突出体现了主人公为人民扶危济困的英雄主义气慨。 正音 “济”,不能读作“jǐ”。 辨形 “危”,不能写作“穠”。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感情 扶危济困是褒义词。 繁体 扶危濟困 近义 仗义疏财、扶弱抑强 反义 落井下石、趁火打劫 英语 support distress and give relief to sb. 俄语 выручáть из беды
意思解释:拼音 jì kùn fú wēi 注音 ㄐ一ˋ ㄎㄨㄣˋ ㄈㄨˊ ㄨㄟ 解释 济:接济;扶:扶助。帮助陷入危困境地的人。 出处 元 王实甫《西厢记》:“则为那善文能武人千里,凭着这济困扶危书一缄。” 例子 你是最肯济困扶危的人,难道就眼睁睁的看着人家来摆布死了我们娘儿们不成?(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正音 “济”,不能读作“jǐ”。 辨形 “济”,不能写作“挤”。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褒义。 感情 济困扶危是褒义词。 繁体 濟困扶危 近义 仗义疏财、扶弱抑强 反义 落井下石、自私自利 英语 help those in distress and aid those in peril
意思解释:拼音 jí gōng hào yì 注音 ㄐ一ˊ ㄍㄨㄥ ㄏㄠˋ 一ˋ 解释 急:急于;公:公众;好:喜好;义:义举。热心公益;见义勇为。 出处 清 钱谦益《钱牧斋尺牍》:“使急公好义者信从,而吝啬顾钱者不得不听。” 例子 他急公好义,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 正音 “好”,不能读作“hǎo”。 辨形 “义”,不能写作“意”。 辨析 见“见义勇为”。 用法 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宾语;指热心公益,见义勇为。 感情 急公好义是褒义词。 繁体 急公好義 近义 助人为乐、慷慨解囊 反义 自私自利、唯利是图 英语 be zealous for public interests 俄语 ревностно относиться к общественным делáм 日语 虥益(こうえき)に熱心で,義侠心(ぎきょうしん)に富(と)む 德语 engagiert für das allgemeine Wohl
意思解释:拼音 jí è rú chóu 注音 ㄐ一ˊ ㄜˋ ㄖㄨˊ ㄔㄡˊ 解释 疾:厌恶;憎恨;恶:指坏人坏事。痛恨坏人坏事像痛恨仇敌一样。 出处 汉 孔融《荐祢衡表》:“忠果正直,志怀霜月,见善若惊,疾恶如仇。” 例子 他对军阀、政客,疾恶如仇。(梁斌《红旗谱》二十二) 正音 “恶”,不能读作“ě”、“wù”。 辨形 “疾”,不能写作“忌”。 辨析 疾恶如仇和“深恶痛绝”;都含有对坏人、坏事“很痛恨”的意思。但疾恶如仇是憎恨坏人坏事;如同“仇敌”一般;“深恶痛绝”是“厌恶、憎恨到了极点”;本身不含“对坏人坏事如同仇敌一般”的意思。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感情 疾恶如仇是褒义词。 繁体 疾惡如讎 近义 见义勇为、义不容辞 反义 同流合污、从善如流 英语 hate the wicked like enemies 俄语 питáть глубокую ненависть
意思解释:拼音 lěng yǎn páng guān 注音 ㄌㄥˇ 一ㄢˇ ㄆㄤˊ ㄍㄨㄢ 解释 冷:冷漠;冷淡;冷静;眼:目光;表情神态。以冷淡的眼光在一旁观看。形容置身事外;毫不动心地在一旁静观事态变化。 出处 宋 朱熹《答黄直卿》:“冷眼旁观,手足俱露,甚可笑也。” 例子 诗云:“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顺问傍观冷眼人。”(《脂砚斋评红楼梦》第二回) 正音 “旁”,不能读作“bàng”。 辨形 “观”,不能写作“关”。 辨析 冷眼旁观和“袖手旁观”;都含有“置身事物;在一旁观看”的意思。但冷眼旁观偏重在“冷眼”;指冷静地观察事态的发展;“袖手旁观”指不闻不问;应该援助的而不援助。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态度。 感情 冷眼旁观是贬义词。 繁体 冷眼旁觀 近义 袖手旁观、漠不关心、漠然置之
意思解释:拼音 lù jiàn bù píng 注音 ㄌㄨˋ ㄐ一ㄢˋ ㄅㄨˋ ㄆ一ㄥˊ 解释 指见到不平的事。 出处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我不过路见不平,说几句气话罢哩!” 例子 他赶快转过口又说道:‘我不过路见不平,说几句气话罢哩!’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十 用法 作宾语;指见到不平的事。 感情 路见不平是中性词。 繁体 路見不平
意思解释:拼音 lín wēi bù jù 注音 ㄌ一ㄣˊ ㄨㄟ ㄅㄨˋ ㄐㄨˋ 解释 临:碰到;面临;惧:害怕;畏惧。面对危难;丝毫也不畏惧。 出处 《邓析子 无厚》:“死生有命,贫富有时。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贫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 例子 方志敏烈士临危不惧,慷慨就义的英雄形象,永远留在中国人民的记忆里。 正音 “危”,不能读作“wěi”。 辨形 “惧”,不能写作“具”、“俱”。 辨析 临危不惧和“无所畏惧”都有不害怕的意思。但临危不惧强调的是在危急关头不怕;“无所畏惧”强调的是什么也不怕。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谜语 越是艰险越向前 感情 临危不惧是褒义词。 繁体 臨危不懼 近义 视死如归、无私无畏 反义 惊慌失措、贪生怕死、临阵脱逃 英语 meet danger with assurance 俄语 не пугаться опасности 日语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打抱不平 [ dǎ bào bù píng ] ⒈ 遇到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受欺负的一方。 例 你要是个男人,出去打一个抱不平儿,你又充什么荆轲聂政?真真好笑!——《红楼梦》 英 help victims of injustice; defend sb. against an injustice; right wrongs and defend innocence; 引证解释 ⒈ 帮助受欺压者打击强横的人。 引 《红楼梦》第四五回:“昨儿还打 平儿,亏你伸得出手来!那黄汤难道灌丧了狗肚子裡去了?气的我只要替 平儿 打抱不平儿。” 张恨水 《啼笑因缘》第十九回:“其实像他这种爱打抱不平的人,正是十二分看不破。” 张天翼 《清明时节》一:“他们昨天在城里替一个不相干的家伙打抱不平,跟人打过一架,回来之后还兴高采烈地谈着。” 国语辞典 打抱不平 [ dǎ bào bù píng ] ⒈ 仗义救助被欺压者的行为。 引 《红楼梦·第四五回》:「昨儿还打平儿
意思解释:拼音 tǐng shēn ér chū 注音 ㄊ一ㄥˇ ㄕㄣ ㄦˊ ㄔㄨ 解释 形容遇到危难时;勇敢地站出来;担当其任。挺:挺起身来;勇敢刚毅的样子。 出处 《旧五代史 周 唐景思传》:“后数日城陷,景思挺身而出,使人告于邻郡,得援军数百,逐其草冠,复有其城,毫民赖是以济。” 例子 有的挺身而出,被关在拘押所里。(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正音 “挺”,不能读作“tíng”。 辨形 “挺”,不能写作“铤”。 辨析 挺身而出和“自告奋勇”;都含有“不害怕危险;主动出来”的意思。但挺身而出偏重指在危急时刻主动走出;“自告奋勇”偏重指在一般情况下主动地提出来。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谜语 躲 感情 挺身而出是褒义词。 近义 自告奋勇 反义 退避三舍、畏缩不前 英语 come out boldly 俄语 смело выступить(смело подня
意思解释:拼音 tǐng ér zǒu xiǎn 注音 ㄊ一ㄥˇ ㄦˊ ㄗㄡˇ ㄒ一ㄢˇ 解释 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为。铤:快跑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地。 出处 《左传 文公十七年》:“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例子 碰了荒年,也少不了这班人,不然,闹出那铤而走险的,更是不得了了。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 正音 “而”,不能读作“ěr”。 辨形 “铤”,不能写作“挺”。 辨析 铤而走险与“逼上梁山”区别在于:铤而走险偏重于“走险”;指冒险行为;行为可以是好的;也可是坏的;“逼上梁山”偏重于“逼”;指被迫反抗采取的一种正义的行为。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歇后语 大肚子踩钢丝;鼻梁骨上推车子 谜语 孕妇过独木桥 感情 铤而走险是褒义词。 繁体 鋌而走險
意思解释:拼音 wú suǒ wèi jù 注音 ㄨˊ ㄙㄨㄛˇ ㄨㄟˋ ㄐㄨˋ 解释 畏惧:害怕。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形容什么也不怕。 出处 《魏书 董绍传》:“此是绍之壮辞,云巴人劲勇,见敌无所畏惧,非实瞎也。” 例子 严文井《 序言》:“一个无所畏惧的巨人,精神百倍地向着未来迈开了大步。” 正音 “所”,不能读作“shuǒ”。 辨形 “惧”,不能写作“具”。 辨析 无所畏惧和“浑身是胆”都有胆大不害怕的意思。但无所畏惧偏重于不怕;一般用于书面语;“浑身是胆”偏重于胆大;一般用于口语。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谜语 露宿害怕 感情 无所畏惧是褒义词。 繁体 無所畏懼 近义 所向无敌、无私无畏 反义 谨小慎微、畏首畏尾、胆小如鼠 英语 have nothing to fear 俄语 бесстрашный 日语 何ものをも恐れない 德语 sich vor nichts fürchten(furchtlo
意思解释:拼音 xiá gān yì dǎn 注音 ㄒ一ㄚˊ ㄍㄢ 一ˋ ㄉㄢˇ 解释 侠客的肝、义士的胆。形容见义勇为、锄强扶弱、打抱不平的心肠和行动。 出处 《蒲柳人家 后记》:“一家听着,先是生气,担惊,继而又被赵录明的侠肝义胆和一片热心所感动了。” 例子 (1)我国古代有许多侠肝义胆的女英雄。 (2)古时候武林中人非常讲究侠肝义胆的义字。 辨形 “义”,不能写作“意”。 用法 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 感情 侠肝义胆是褒义词。 繁体 俠肝義膽 近义 见义勇为、助人为乐 反义 见利忘义、见死不救 英语 have both strong and weak points
意思解释:拼音 xuě zhōng sòng tàn 注音 ㄒㄩㄝˇ ㄓㄨㄥ ㄙㄨㄥˋ ㄊㄢˋ 解释 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出处 宋 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例子 对于他们,第一步需要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正音 “送”,不能读作“shòng”。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谜语 最及时的帮助 感情 雪中送炭是褒义词。 近义 雪里送炭 反义 落井下石、投井下石 英语 timely assistance 俄语 Помощь пришлáсь ко времени.(в снежную погоду прислáть угля) 日语 困(こま)っている時(とき)に援助(えんじょ)する 德语 jm beim Schnee Kohle schikken(jm in der Not helfen) 法语 offrir du charbon par temps de neige
意思解释:拼音 xiù shǒu páng guān 注音 ㄒ一ㄡˋ ㄕㄡˇ ㄆㄤˊ ㄍㄨㄢ 解释 把手揣在袖子里站在旁边看。形容置身事外;不加过问或不予协助。袖手:把手揣在袖子里。 出处 宋 苏轼《朝辞赴定州论事状》:“奕棋者胜负之形,虽国工有所不尽,而袖手旁观者常尽之。” 例子 荪老三的事就和我自己的事一样,我不能袖手旁观。(茅盾《子夜》四) 正音 “手”,不能读作“sǒu”。 辨形 “袖”,不能写作“绣”。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歇后语 云端里看厮杀;秀才看热闹;站在高处看打架 谜语 见死不救 感情 袖手旁观是贬义词。 繁体 袖手旁觀 近义 漠不关心、冷眼旁观 反义 挺身而出 英语 fold one's arms(look on with folded arms sit by ) 俄语 смотреть сложá руки(держáться в стороне) 日语 手(て)をこまぬいて見(み)る 德语 mi
意思解释:拼音 yì bù róng cí 注音 一ˋ ㄅㄨˋ ㄖㄨㄥˊ ㄘˊ 解释 义:道义;容:允许。辞:推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七:“承姑丈高谊,小婿义不容辞。” 例子 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任务。 正音 “不”,不能读作“bú”。 辨形 “辞”,不能写作“词”。 辨析 义不容辞和“责无旁贷”;都形容“应该做的事”。但义不容辞偏重于道义上不允许;“责无旁贷”侧重于责任内不允许。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谜语 住口;请留步 感情 义不容辞是褒义词。 繁体 義不容辭 近义 理所当然、义无反顾、匹夫有责 反义 推三阻四 英语 The sense of duty admits of no excuse. 俄语 не впрáве отказáться(неукоснительный) 日语 道義上(どうぎじょう)拒否(きょひ)できない 德语 etwas auf keinen Fall ablehn
意思解释:拼音 lù jiàn bù píng,bá dāo xiāng zhù 注音 ㄌㄨˋ ㄐ一ㄢˋ ㄅㄨˋ ㄆ一ㄥˊ,ㄅㄚˊ ㄉㄠ ㄒ一ㄤ ㄓㄨˋ 解释 在路上遇见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见义勇为。 出处 元 杨显之《酷寒亭》楔子:“这个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则是误伤人命。” 例子 这个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则是误伤人命。(元 杨显之《酷寒亭》楔子) 正音 “拔”,不能读作“bó”。 辨形 “拔”,不能写作“拨”。 用法 复句式;作主语、谓语;含褒义。 感情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褒义词。 繁体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近义 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救 反义 袖手旁观、坐山观虎斗、冷眼旁观 英语 see injustice on the road and draw one's sword to help the victim
意思解释:拼音 bào bù píng 注音 ㄅㄠˋ ㄅㄨˋ ㄆ一ㄥˊ 解释 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弱小的一方。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气的我只有替平儿打抱不平。” 例子 他心里替她抱不平。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通常用于“打”后。 感情 抱不平是中性词。 近义 抱打不平 英语 be outraged by an injustice 俄语 возмущáться несправедливостью 日语 義憤を感ずる,不平を鳴す 德语 über eine Ungerechtigkeit empǒrt sein 法语 s'indigner d'une injustice
意思解释:拼音 jiàn yì gǎn wéi 注音 ㄐ一ㄢˋ 一ˋ ㄍㄢˇ ㄨㄟˊ 解释 见“见义勇为”。 出处 宋·曾巩《太子宾客致仕陈公神道碑铭》:“为吏明悟敏捷,见义敢为,不少屈以求合。” 例子 庄重寡言笑,见义敢为。《明史·伍骥传》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勇于做好事。 感情 见义敢为是中性词。 繁体 見義敢為 近义 见义勇为 反义 见义不为
意思解释:拼音 wú sī wú wèi 注音 ㄨˊ ㄙ ㄨˊ ㄨㄟˋ 解释 因为不自私而无所畏惧。 出处 例子 他无私无畏,勇往直前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公正。 感情 无私无畏是中性词。 繁体 無私無畏 英语 be selfless and fearless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济困扶危 [ jì kùn fú wēi ] ⒈ 亦称“扶危济困”,指救济、扶助生活困难或境况危急的人。 英 help those in distress and aid those in peril; 引证解释 ⒈ 救助处于贫困、危难之境的人。 引 《水浒传》第三二回:“小弟在江湖上緑林丛中,走了十数年,闻得贤兄仗义疏财,济困扶危的大名。” 《说唐》第五一回:“王兄 説那里话来,济困扶危,乃世之常事。” 《白雪遗音·马头调·饯别》:“老夫人开言道,多蒙先生济困扶危,修书寻友,杀退了 孙贼。” 《红楼梦》第二五回:“你是最肯济困扶危的人,难道就眼睁睁的看着人家来摆布死了我们娘儿们不成?” 国语辞典 济困扶危 [ jì kùn fú wéi ] ⒈ 救济困苦,帮助危难。 引 《西游记·第四四回》:「济困扶危,恤孤念寡。」 《红楼梦·第二五回》:「你是最肯济困扶危的人,难道就眼睁睁的看人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见义敢为 [ jiàn yì gǎn wéi ] ⒈ 见“见义勇为”。 引证解释 ⒈ 见“见义勇为”。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疾恶如仇 [ jí è rú chóu ] ⒈ 憎恨邪恶就同憎恨仇人一样。 英 hate evil like an enemy abhor evils as deadly foes; abhor evils as if they were personal enemies; hate the wicked as you do your enemies; 国语辞典 疾恶如仇 [ jí è rú chóu ] ⒈ 憎恨坏人坏事如同仇敌一般。「仇」文献异文作「雠」。也作「嫉恶如仇」。 引 《后汉书·卷六六·陈蕃传》:「奉公不挠,疾恶如雠。」 《新唐书·卷二〇二·文艺传中·李邕传》:「邕少习文章,疾恶如雠,不容于众。」 反 助纣为虐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急公好义 [ jí gōng hào yì ] ⒈ 热心公益,乐于助人。 英 public-spirited; be zealous for common weal; 引证解释 ⒈ 热心公益,见义勇为。 引 《官场现形记》第三四回:“此次由 上海 捐集巨款,来 晋 賑济,急公好义,已堪嘉尚。”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急公好义之心萌,独立自存之志固。” 吴组缃 《一千八百担》一:“是 月斋老叔 热心教育,急公好义,借了一千二百圆。” 国语辞典 急公好义 [ jí gōng hào yì ] ⒈ 热心公益,喜爱助人。 引 《官场现形记·第三四回》:「此次由上海捐集巨款,来晋赈济,急公好义,已堪嘉尚。」 近 慷慨仗义 反 自私自利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路见不平 [ lù jiàn bù píng ] ⒈ 亦作“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引证解释 ⒈ 见“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国语辞典 路见不平 [ lù jiàn bù píng ] ⒈ 比喻见义勇为,打抱不平的行为。 引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又且路见不平,专要与那瞒心昧己的人作对。」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 lù jiàn bù píng,bá dāo xiāng zhù ] ⒈ 谓遇见不平的事,挺身出来干涉,为受欺一方打抱不平。形容见义勇为。 引证解释 ⒈ 谓遇见不平的事,挺身出来干涉,为受欺一方打抱不平。形容见义勇为。 引 元 张国宾 《合汗衫》第四折:“幸得彼处上司,道我是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士。” 《水浒传》第四四回:“戴宗、杨林 看了,暗暗地喝采道:‘端的是好汉。此乃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真壮士也!’” 邓子恢 《红军入漳前后》:“游击队员像《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一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亦省作“路见不平”。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十:“他赶快转过口又说道:‘我不过路见不平,说几句气话罢哩!’” 《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正是:路见不平,拔剑相助。那 陈千 便安排些酒,请 杨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临危不惧 [ lín wēi bù jù ] ⒈ 面对危难毫不惧怕。 引证解释 ⒈ 面对危难毫不惧怕。 引 唐 骆宾王 《萤火赋》:“临危不惧,勇也。” 郭小川 《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在 重庆 红岩 的日日夜夜,你英勇斗争,临危不惧。” 巴金 《等着、盼着》:“他对人民有过贡献,又是一个坚贞不屈临危不惧的革命者,我相信他一定经得起严峻的考验。” 亦作“临危不惮”。 唐 司空图 《华帅许国公德政碑》:“临危不惮,赴救远征。” 国语辞典 临危不惧 [ lín wéi bù jù ] ⒈ 遇到危难时,能挺身而起,不怕牺牲。唐·骆宾王〈萤火赋〉:「临危不惧,勇也。」也作「临危不顾」。 近 无私无畏 无所畏惧 反 贪生怕死 惊惶失措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冷眼旁观 [ lěng yǎn páng guān ] ⒈ 局外人的静观。 例 欺人意气总难堪,冷眼旁观也不甘。——《水浒传》 英 look on coldly as a bystander; look coldly from the side-lines; take a detached point of view; 引证解释 ⒈ 用冷静或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 引 《水浒传》第九回:“欺人意气总难堪,冷眼旁观也不甘。”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况致富之家,多不以道,子孙速败,自是常理。冷眼旁观,可为嘆息。” 胡也频 《光明在我们的前面》十二:“他接着说:‘据你所说的,他们也还没有任何表示,只是冷眼旁观,无动于衷。’” 国语辞典 冷眼旁观 [ lěng yǎn páng guān ] ⒈ 用冷静的态度在旁观察。 引 宋·朱熹〈答黄直卿〉:「冷眼旁观,手足俱露,甚可笑也。」 近 隔岸观火 坐观成败 袖手旁观 缩手旁观 ⒉ 形容漠不关心。 例 如:「儿子已如此堕落,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侠 字组词 肝 字组词 义 字组词 胆 字组词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动词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SEO学习论坛yanshi.heimaoxuex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12233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tiangong2018
升级版镜像养站功能展示
2025年全新升级,绝非烂大街易K站那种!独家原创完美符合SEO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