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拼音 mí mí zhī lè 注音 ㄇ一ˊ ㄇ一ˊ ㄓ ㄌㄜˋ 解释 同“靡靡之音”。 出处 《韩非子·十过》:“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先此声者,其国必削。”《史记·殷本纪》:“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例子 三代之衰,邪音间起,则有烂漫靡靡之乐兴焉。北齐·魏收《魏书·乐志》 用法 作主语、宾语;指庸俗音乐。 感情 靡靡之乐是贬义词。 繁体 靡靡之樂 近义 靡靡之音、靡靡之声 英语 lewd music or song(beguiling tunes; soft,effiminate music)
意思解释:拼音 mí mí zhī shēng 注音 ㄇ一ˊ ㄇ一ˊ ㄓ ㄕㄥ 解释 同“靡靡之音”。 出处 《南史·宋纪中·前废帝》:“事毕,将奏靡靡之声。” 例子 现代流行乐曲不乏靡靡之声 用法 作主语、宾语;指庸俗音乐。 感情 靡靡之声是贬义词。 繁体 靡靡之聲 近义 靡靡之音 英语 coaxing tune
意思解释:拼音 pú shàng zhī yīn 注音 ㄆㄨˊ ㄕㄤˋ ㄓ 一ㄣ 解释 濮上:古地名。靡靡之音。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乐书》:“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 例子 请不要沉湎于这濮上之音 用法 作宾语;指不好的音乐。 感情 濮上之音是中性词。 近义 靡靡之音
意思解释:拼音 wáng guó zhī shēng 注音 ㄨㄤˊ ㄍㄨㄛˊ ㄓ ㄕㄥ 解释 指淫靡的音乐。 出处 《韩非子·十过》:“此亡国之声,不可遂也。” 例子 今也匹夫之徒,曾无意于先王之制,而习亡国之声,岂能保其六七尺之体哉。《孔子家语·辨乐解》 用法 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亡国之声是中性词。 繁体 亡國之聲 近义 靡靡之音、亡国之音 英语 decadent music
意思解释:拼音 wáng guó zhī yīn 注音 ㄨㄤˊ ㄍㄨㄛˊ ㄓ 一ㄣ 解释 原指国家将亡,人民困苦,因此音乐也多表现为哀思的曲调,后多指颓靡淫荡的歌曲。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例子 卿勿为亡国之音,使人悒悒。(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林四娘》) 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感情 亡国之音是贬义词。 繁体 亡國之音 近义 靡靡之音 英语 the tune presaging the fallen state
意思解释:拼音 zhèng wèi zhī yīn 注音 ㄓㄥˋ ㄨㄟˋ ㄓ 一ㄣ 解释 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出处 《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例子 明·刘元卿《贤奕编·家闲》:“出入无得入茶房酒肆,市巷之语,郑卫之音,未尝一经于耳。” 用法 作宾语;指淫乐。 感情 郑卫之音是中性词。 繁体 鄭衛之音 近义 郑卫之曲
意思解释:拼音 bēi bǐ zhī yīn 注音 ㄅㄟ ㄅ一ˇ ㄓ 一ㄣ 解释 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亦作“北鄙之声”。 出处 《史记 乐书》:“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枚身死国亡。” 用法 作主语、宾语;指亡国的音乐。 感情 北鄙之音是贬义词。 近义 靡靡之音、北鄙之声
意思解释:拼音 zhèng wèi sāng jiān 注音 ㄓㄥˋ ㄨㄟˋ ㄙㄤ ㄐ一ㄢ 解释 郑卫:春秋时郑、卫二国;桑间:在濮水之上。指淫秽的亡国之音。 出处 秦·李斯《上书秦始皇》:“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郑卫桑间是中性词。 繁体 鄭衛桑閒 近义 靡靡之音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靡靡之乐 [ mǐ mǐ zhī yuè ] ⒈ 古指亡国的声乐。现指淫靡而不健康向上的庸俗音乐。亦作“靡靡之音” 英 lewd music or song; beguiling tunes; soft,effiminate music; 引证解释 ⒈ 同“靡靡之音”。 引 《韩非子·十过》:“此 师延 之所作,与 紂 为靡靡之乐也……先闻此声者,其国必削。” 国语辞典 靡靡之乐 [ mǐ mǐ zhī yuè ] ⒈ 靡靡,柔弱、委靡不振。靡靡之乐指颓废、色情、低级趣味的音乐。也作「糜糜之音」、「靡靡之音」。 引 《韩非子·十过》:「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 《史记·卷三·殷本纪》:「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靡靡之声 [ mǐ mǐ zhī shēng ] ⒈ 同“靡靡之音”。 引证解释 ⒈ 同“靡靡之音”。 引 《南史·宋纪中·前废帝》:“事毕,将奏靡靡之声。”
意思解释:靡靡之音 郑卫之音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北鄙之音 [ bēi bǐ zhī yīn ] ⒈ 亦作“北鄙之声”。 ⒉ 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北鄙之声”。 殷纣 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 引 《史记·乐记》:“紂 为 朝歌 北鄙之音,身死国亡……夫 朝歌 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 紂 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故身死国亡。” 《淮南子·泰族训》:“师涓 为 平公 鼓 朝歌 北鄙之音, 师旷 曰:‘此亡国之乐也!’” 汉 刘向 《说苑·修文》:“紂 为北鄙之声,其废也忽焉,至今王公以为笑。” 《孔子家语·辩乐解》:“殷紂 好为北鄙之声,其废也忽焉。”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SEO学习论坛yanshi.heimaoxuex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12233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tiangong2018
升级版镜像养站功能展示
2025年全新升级,绝非烂大街易K站那种!独家原创完美符合SEO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