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中和 [ zhōng hé ] ⒈ 使中和。 例 用酸中和碱。 英 neutralize; ⒉ 相对的事物互相抵消,失去各自的性质。 例 酸碱中和。 英 neutralization; 引证解释 ⒈ 同“中和”。 引 《汉书·叙传上》:“欥中龢为庶几兮, 颜 与 冉 又不得。” 颜师古 注:“龢,古和字也。” 明 宋濂 《瑶芳楼记》:“况夫宫角之相参,羽徵之互奏,禁其忿慾之邪,宣以中龢之正。” 1. 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于和谐境界。 《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东观汉记·张纯传》:“谦俭节约,闺门中和。” 唐 权德舆 《奉和圣制中春麟德殿会百僚观新乐》:“大乐本天地,中和序人伦。” 清 赵翼 《安宁州
意思解释:中和 (汉语词汇)中和,汉语词汇。 拼音:zhōng hé 释义:1.使中和 。2.相对的事物互相抵消,失去各自的性质。3、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 基本解释 中和 zhōngh (1)[neutralize]∶使中和 用酸中和碱 (2)[neutralization]∶相对的事物互相抵消,失去各自的性质 酸碱中和 辞典解释 中和zhōnghéㄓㄨㄥㄏㄜˊ 儒家以中正平和为中庸之道的精神修养。后亦泛指平衡稳定、不受干扰的状态。 《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荀子.致士》:「然后中和察断以辅之,政之隆也。」 中和反应的简称。参见「中和反应」条。 地名。隶属新北市中和区,北侧紧临板桥区,南接土城、新店,东界永和区。以旧时的中坑、漳和二庄而得名。民国六十八年一月一日,与永和同时升格为县辖市,民国九十九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SEO学习论坛yanshi.heimaoxuex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12233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tiangong2018
升级版镜像养站功能展示
2025年全新升级,绝非烂大街易K站那种!独家原创完美符合SEO要求。